歷史
五胡亂華,是中國東晉時期塞北多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趁中原的西晉王朝衰弱空虛之際大規模南下建立胡人國家而造成與中華中統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百余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開啟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的概念是《晉書》中最早提出的,一般泛指在東漢末到晉朝時期遷徙到中原的幾個少數民族,一般認為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開始算起,一直延續到北魏建立。對五胡亂華的歷史作用,以及影響歷來有爭議。它是晉朝歷史上重要的現象,有學者也稱之為“中原陸沉”、“神州陸沉”、“中原淪陷”等名稱.
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逐漸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后,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中原漢族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機起兵,于是中原大亂,在百馀年間先后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
又因為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曾撰的《十六國春秋》一書,該書將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個政權獨立記錄,故又有將此一時期稱為“五胡十六國”者,實則政權的數目遠逾十六個,建立者也不限于胡人。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海,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分裂割據政權。即西晉永興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后建立的前趙(匈奴)、后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漢)。此外,還有冉魏(漢)、西燕,但沒有包括在內。漢和前趙算一國,史稱十六國時期。而入主中原的五個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鮮卑、氐、羌,史稱五胡。習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時,秦、雍、并三州膏腴之地已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雜胡居涇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兩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則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
公元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黨,不久被殺,公元296年郝度元聯合羌、胡反,殺北地太守,又擊敗馮翊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響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大疫、大旱、饑饉,使起義聲勢日大,歷時4年才被鎮壓下去。漢民大量流亡梁、益、荊、豫等州求食。由于官吏的迫害,益州流民推舉巴氐豪酋李特父子為首,先后擊敗益州刺史趙?、羅尚。公元304年李雄據成都稱王,公元306年稱帝,國號大成,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民多富實。公元347年滅于東晉。
西晉門閥士族獨占政權,排斥寒門士族和少數民族貴族,引起后者強烈不滿,八王之亂,王室兵戈相殘,給各族人民帶來極大災難。西晉政府殘忍腐朽暴露無遺,統治機構分崩離析,統治力量急劇削弱。這時匈奴諸部貴族密議“興邦復業,此其時矣。”共推劉淵于公元304年舉兵反晉,稱漢王,建庭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東北)。劉淵字元海,幼習儒學,又久居洛陽,接觸諸王,宰輔、名士。他聲稱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王彌、石勒等亦領兵附之。公元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兩次派兵攻洛陽,皆不克。公元310年劉聰繼位。公元311年遣劉曜、王彌、石勒等攻陷洛陽,俘晉懷帝。公元316年又遣劉曜攻陷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俘晉愍帝,滅亡西晉。公元319年劉曜即帝位于長安,改國號為趙,改祭匈奴冒毒單于及劉淵,史稱前趙。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肅固原縣)南至略陽(今甘肅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肅臨夏縣東北),東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與后趙為界。公元329年滅于后趙石勒。
石勒,上黨武鄉羯族小帥,因饑寒曾被掠賣為奴,后聚18騎為盜,又召集亡命隨汲桑破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后奔附劉淵,屢立戰功。公元311年攻滅王衍所率司馬越軍10余萬,又與劉曜、王彌攻陷洛陽。隨即火并王彌,南攻江、漢。納謀士張賓計,以襄國(今河北邢臺市)為據點,取幽冀二州。公元319年稱趙王,史稱后趙。公元329年滅前趙,迫前涼稱藩,統一了北方。疆域東至海,西至抱罕,北至陰山、漁陽(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陽、合肥與東晉為界。石勒以羯族為國人。立太學,培養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質。實行九品官人制,招納人士。“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戶籍,勸課農桑”,“均百姓田租之半。”恢復和發展了生產。石虎繼位后,徙都鄴,公元350年為冉魏所滅。冉閔建立魏國,都鄴,史稱冉魏。公元352年為前燕所滅。
此后,中原為前燕和前秦所統治,涼州則一直為前涼割據。公元301年張軌任涼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守境安民。曾多次派軍去保衛洛陽、長安。西晉亡后,仍奉西晉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難于此。史稱前涼。其孫張駿曾派楊宣領兵越流沙,伐龜茲、鄯善,于是,西域皆降。疆域東至黃河,西至蔥嶺,北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南至南山(今甘肅祁連山)。公元376年為前秦所滅。
鮮卑慕容部經濟文化較落后,原居遼河流域,在漢族封建生產方式影響下,逐漸封建化,先后徙居大棘城(今遼寧義縣)、龍城(今遼寧朝陽市)、薊(今北京市西南)。公元352年滅冉魏,自稱燕皇帝,徙都鄴。史稱前燕。疆域東至海,西至今山西離石、河南洛陽、南陽與前秦為界,北至今山西代縣,南于淮河與東晉為界。東北至今鴨綠江下游以北。公元370年滅于前秦。此后,前秦統一了北方。氐族豪苻洪原居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縣)。
后趙時,東徙枋頭(今河南?h西南淇門渡),為流民都督。后趙亡,其子苻建率眾西歸關中,稱王,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前秦。公元357年,苻堅即帝位,重用寒門士人王猛,改革政治,鎮壓豪強,發展生產,“田疇修癖,帑藏充實,典章法物靡不悉備。”他先后滅前燕、前涼、代國(鮮卑拓跋部),征服西域,統一了北方。又取東晉梁、益二州。疆域西至蔥嶺,東至海,西南至今四川攀枝花市,東北至今鴨綠江下游以北,北至陰山,南至淮河與東晉為界。公元383年苻堅大舉南伐東晉,敗于淝水,于是鮮卑慕容部、羌、雜胡及各地紛紛叛亂、割據。在西燕的猛烈攻擊下,公元385年為后秦所滅。此后,中原為后燕,后秦所割據,涼州則為后涼割據。 歷史
西燕,公元384年鮮卑慕容沖建,都阿城(今陜西長安市西北),沖死,慕容永徙都長子(今山西長子縣西南),公元394年為后燕所滅。后燕,公元384年鮮卑慕容垂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公元397年北魏攻占中山,慕容寶徙都龍城。公元407年慕容熙為馮跋所殺,國亡,馮跋立高云為帝,史稱北燕。公元409年馮跋繼位,“省徭薄賦。”公元436年為北魏所滅。
南燕,公元398年鮮卑慕容德建于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南),為北魏所逼,乃率眾東取青州諸郡,都廣固(今山東青州市西北)。公元410年滅于東晉。
后秦,公元384年羌酋姚萇叛苻堅建,都長安,公元394年姚興繼位。公元417年為東晉所滅。
夏,公元407年匈奴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公元417年東晉滅后秦。勃勃擊敗晉兵,取長安。公元431年赫連定滅西秦之后,為吐谷渾所襲,國亡。 歷史
西秦,公元385年隴西鮮卑乞氏建,都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公元431年為夏所滅。
后涼,公元386年前秦大將氐人呂光自西域回師據涼州所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市)。疆域東起黃河,西至蔥嶺,南至祁連山,北至居延澤。公元403年滅于后秦。其西部為西涼,公元400年李嵩建,初都敦煌,后徙都酒泉(今甘肅酒泉市)。公元420年滅于北涼;其東部一為南涼,公元397年河西鮮卑禿發氏建,都樂都(今青海樂都縣)。公元414年滅于西秦。另一為北涼,公元397年臨松盧水胡沮渠蒙遜建,都張掖(今甘肅張掖市西北),后徙都姑臧。公元439年滅于北魏。
十六國時期雖處于分裂時期,但對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它開創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僅由雇農陳勝、亭長劉邦實現了,這時亦為劉淵、劉聰、石勒、苻堅等實現了,漢族門閥士族統治的獨占被突破了。而代之以少數族與漢族寒門士族的聯合統治,他們中多數受過儒學薰陶,重用寒門士族,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使百姓得到喘息之機,但是這種短暫的安定很快又被胡族之間以及漢胡之間的戰亂打破。這對發展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其次少數民族由被統治民族變為統治民族,其統治者(以及漢族謀士)如何正確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這是歷史提出的新課題。有的一開始就解決得不好,有的開始還解決得好,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后來就不行了,其統治很快就崩潰,北方又陷入分裂狀態。但他們的經驗教訓對影響也是很大的。所以到南北朝時期,北魏出現了孝文帝的改革。
【造成的影響】
永嘉之亂以后,中國北方長期陷于戰亂,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重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這一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同時胡人對中原文明成果的破壞和對當地居民的屠殺,使得市民階級的發展停滯,其政治上的民族隔離鎮壓,導致手工業者在苛刻的重負束約下,無力改進生產技術,從而迫使商業資本不斷向高利貸資本轉換。共2頁: 上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3599.html
相關閱讀:達摩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祖師爺
南梁后廢帝蕭紀有多少子女 蕭紀的子女都是誰
蕭衍簡介 南北朝時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蕭衍生平
慕容?簡介 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齊梁陳皇帝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