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我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繼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滅亡南朝陳,完成了統一大業,所以沒有被稱作北隋,而是被后世單獨稱為隋朝)。北朝結束了我國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后世的隋唐兩朝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并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并加以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北朝初始:一說以魏道武帝拓跋?建國稱魏(386年)算起;另一說,起于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39年)。
北朝結束:一說是止于589年,北方的隋滅亡南方的陳;另一說581年,北方的隋朝取代了北周,成為新的北方政權。(注意:由于代替了北周政權的北方隋朝滅亡了南方的陳朝,統一全國,所以通常采用第二種說法。)
北方王朝的統治者要么是出自塞北的鮮卑族,要么是與鮮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的漢族政權。北魏統治者是鮮卑拓跋部的貴族。東、西魏本來就是從北魏皇室中分裂出來的,它們的實際掌權者高歡、宇文泰,同時又是北齊、北周政權的真正創建人。高歡是生長在北鎮的鮮卑化漢人,宇文泰也是徙居代北的鮮卑宇文部酋豪的后裔(一說為役屬于鮮卑的南匈奴后裔)。因此,一方面在北朝時期,除了編戶、田客、牧子、隸戶、奴隸與官府、大族豪強、牧王、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土與客、士與庶、地方勢力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外,還始終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鮮卑文化與漢文化之間的矛盾與融合問題。另一方面,鮮卑族的文化傳統對北朝的政治、軍事、經濟以及典章制度都有深刻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出現了均田制、府兵制和樸素粗獷的民間文學。
北朝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疆域最廣的是北魏,其全盛時(太和二十一年,497),西至焉耆,東到海,北界六鎮與柔然接壤,南臨淮、沔與南齊為鄰。東、西魏時期,其南、北疆界稍有內縮,除西魏之建、泰、義、南汾四州在河東外,大抵以黃河為界劃分東、西魏。齊、周時期,北朝的北朝陶牛車疆界有擴展:北齊南并淮水流域,瀕長江與陳對峙;北周占有梁、益,控制江陵,長江上游、漢水流域全歸周有。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滅北齊,疆域之大,超過北魏。武帝去世,宣帝、靜帝相繼,大權旁落,楊堅專政,5年即建隋代周,再8年渡江滅陳,統一了全國。
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北朝董珍陀刻經莊帝等人先后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于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二六年末,五二七年初,六鎮起義爆發。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于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見為帝,于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先后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北齊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于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于北齊,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北朝錢幣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后來楊堅于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自西晉滅亡后,中國北方一直處于“五胡十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國后,北方才從脫離了東晉名義上的統治,使局勢逐漸安定起來。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開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歲登基,二十四歲正式接替文明太后執掌政權,執政伊始,他便開始了“文治”政策。為了加強同漢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由于洛陽遠離鮮卑貴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勢力相對弱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開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禁止說鮮卑話,廢除了鮮卑族的種種特權。后來又將鮮卑諸姓改為漢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還有一些鮮卑姓氏都改為長孫、穆、奚、陸、賀等漢族姓氏,孝文帝還通過婚姻方式來加強鮮卑同漢族的關系,同時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族習慣進行治理。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時年僅三十三歲。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等人先后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于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于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為帝,于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后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于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于北齊,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后來楊堅于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間,由于歷代統治者都以佛教為國教,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南朝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后世的經典之作。
自東晉滅亡以來,南北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雖然它的形成使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由于外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國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礎,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北朝時期自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華北開始,至589年隋滅陳為止。經歷北魏、東魏西魏對峙、北齊北周對峙三個時期,并包括隋立國至滅陳時期。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
北魏于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于淝水之戰崩潰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與后燕交惡,發生多次戰爭,并在參合陂之戰擊潰燕軍。而后他率軍攻破后燕首都,遷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后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并屢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后展開統一華北戰爭。在439年攻滅北涼精辟結束「五胡十六國時期」,與南朝宋對峙。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歷史
北魏雖國力鼎盛,但北有強敵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盧水胡人蓋吳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擊佛教,成為三武滅佛之一。
太武帝統一華北后又滅西域五大強國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并揚言渡江。之后掠奪五萬戶北返,至此北朝軍力壓倒南朝,但軍力也大損。
太武帝于后期刑罰殘酷,最后被宦官宗愛所殺,宗愛之亂至文成帝時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后來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北魏孝文帝元宏獻文帝執政時,被其母馮太后毒殺。馮太后改立獻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馮太后猜忌多智且濫刑,但使國政平穩。孝文帝可能因為馮太后的關系而傾慕漢文化,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漢化。他為人英明好學,在親政后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诼尻栞^平城繁華,地理位置控制全國,易發兵于江南,可擺脫保守派勢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齊名義,率眾南遷洛陽。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遷都后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拔氏為元氏)并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制,并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
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然而,雖然南遷的鮮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質,但使得暮氣重重的鮮卑貴族趨向奢侈及文弱。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齊后皆無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鎮的鮮卑貴族由于不愿南遷,逐漸不受洛陽朝廷重視而失勢,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漢化兩大集團,成為日后六鎮民變的原因之一。
歷史
494年太子元恂意圖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廢太子并賜死。保守派穆泰、陸?于平城擁王兵變,后被鎮壓,孝文帝還親自北巡安撫。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六鎮民變與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宣武帝繼任。他沉迷佛教,國政大亂,貴族競相奢侈。孝明帝繼任后,由胡太后執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懌并寵信元叉、劉騰。元劉二人因與清河王不合而叛變,并掌控朝政。劉騰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與胡太后方平定亂黨。但胡太后依舊如故,并與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發生六鎮民變,北魏走向滅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陰山黃河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及懷荒等六鎮來拱衛首都。六鎮將領由鮮卑貴族擔任,將士多是鮮卑族或漢族的高門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可隨時返京任職。但在遷都洛陽后,六鎮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鮮卑原始習性,被漢化的貴族歧視為「代北寒人」,將領升遷備受壓抑,心懷不滿。最后北方貴族與屯兵于523年發生六鎮民變,秦隴、關東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事。此事歷經三年方定,并形成許多軍閥。其中以鎮守晉陽的爾朱榮的勢力最大,他曾攻滅關東勢力最大的葛榮。 歷史
孝明帝意圖聯合爾朱榮對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獨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釗為帝(即幼主)。同年爾朱榮以替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攻占洛陽,掌控朝政,史稱河陰事變。他在河陰將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黃河溺斃,殺死大臣兩千余人,改立孝莊帝,爾朱榮則于晉陽遙控朝政。孝莊帝憤為魁儡,于530年在爾朱榮晉見時親自殺掉。而后爾朱榮之子爾朱兆及從弟爾朱世隆擁長廣王元曄為帝,攻下洛陽后殺孝莊帝,改立節閔帝。同年軍閥高歡于信都擁元朗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陽后,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為其所制,有意聯合關中鎮將賀拔岳對付高歡。高歡先發制人,于534年殺賀拔岳。孝武帝則任宇文泰代之,并與高歡決裂,投奔宇文泰。高歡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所殺,改立南陽王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長安。北魏于534年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后滅亡。 歷史
總括而言,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北魏統治者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于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給吹入融合新風的鮮卑族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連鮮卑族姓氏也煙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廊中鐫刻出不可磨滅的豐碑,昭示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性進程。
北朝崇尚漢族文化,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在上,也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東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繼承,實際上分別由高歡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數年后分別篡奪,形成北周與北齊的對峙;旧蠔|西魏為沿山西陜西的邊河黃河為界。由于東魏繼承北魏的國力較多,所以不論在軍力、經濟或文化上均勝過西魏,但東魏在多次進攻后皆失利,雙方的對峙至此已定。
高歡所控制的東魏,是由鮮卑化的六鎮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組成,高歡本身也是胡化漢人,使得在政治上較倚重鮮卑族。后來北齊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鮮卑習俗,提倡說鮮卑語及武事。高歡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夥伴,這些皆為后來的北齊打下堅固基礎。然而他戰術不及宇文泰,三次戰役屢敗。536年高歡率竇泰等人西征西魏,于潼關戰敗,竇泰自殺。隔年高歡趁關中大饑時率軍再度西征,于沙苑之役敗給軍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勢大定,戰場也轉向河東地區。546年高歡再率十萬大軍西征,于玉壁和西魏守將韋孝寬發生玉壁之役。最后高歡戰敗,死傷七萬余人,隔年病死于晉陽。高歡死后,長子高澄繼之。他兇橫暴烈,奸淫大臣妻子,后被家奴刺死。高洋繼任后于550年廢殺東魏帝,并屠殺東魏皇室,東魏亡。他建國北齊,史稱北齊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國等將領協助下,有效地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鞏固西魏局勢。當時西魏在經濟及文化不如南朝梁及東魏。他讓蘇綽等人改革,建立關中本位使胡漢將領同心協力、設置府兵制以建立職業軍人,維持尚武精神。這些皆使西魏國力強盛,也影響隋唐的政治制度與集團分布。宇文泰趁南朝梁于侯景之亂后諸王內斗之際,先后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為魁儡國。西魏帝后由廢帝、恭帝相繼繼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護專政。他于隔年廢西魏恭帝,建國北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亡。
北齊繼承東魏版圖,于550年由齊文宣帝建國。齊文宣帝先后擊敗庫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屬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區。在經濟方面,農業、鹽鐵業、瓷器業都相當發達。北齊大致上同北魏,持續推行均田制。這些使得北齊的國力在初期均勝過北周及南朝陳。然而齊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殘暴,并為了維護鮮卑貴族,屠殺漢人世族。他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使得北齊國勢衰落。齊廢帝繼立后,由其叔高演輔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殺帝,是為齊孝昭帝。齊孝昭帝在位期間,國力漸漸復元,還親征庫莫奚。但于兩年后去世,由其弟長廣王湛繼立,即齊武成帝。齊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齊國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緯繼立。高緯同其父昏庸好色,國政混亂,還誅殺名將斛律光。之后北齊被南朝陳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繼承西魏版圖,于556年由周孝閔帝立國,但朝政由堂兄宇文護掌握。周孝閔帝意圖聯合趙貴、獨孤信推翻宇文護。然而被其發現,趙及獨孤二人被殺,周孝閔帝于隔年先廢后殺。宇文護改立宇文毓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韜晦之計,在十二年后成功殺死宇文護,親掌朝政。周武帝為人英明雄偉,在他任內推動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國力更盛。577年周武帝東征昏庸混亂的北齊,于隔年攻克鄴城,北齊亡。周武帝統一華北后又獲得李德林等關東世族的歸附,聲勢浩大。他立即南征南朝陳,但于同年逝世,而后北周發生內亂,使得南朝陳得以維持下去。
歷史
隋朝建立與統一楊堅為北周開國元勛楊忠之子,他的女兒為太子妃。578年周武帝去世后,由太子宇文?繼立,即周宣帝。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并奪人妻子。他殺宗室功臣宇文憲并大撤諸王就國。這些皆為楊堅的篡位鋪好路。楊堅開始集結周廷文武諸臣,形成一股龐大的集團。周宣帝去世后,其子宇文闡繼位,即周靜帝,由外戚楊堅專政。尉遲迥、司馬消難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起兵反楊。楊堅得李德林策劃,以韋孝寬等人平定。581年楊堅篡位自立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北周亡。587年隋文帝廢西梁后主蕭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發動隋滅陳之役,以楊廣為主將,同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發兵攻陳。隔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自永嘉風暴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時期」結束,進入「隋朝」。歷經民族混成后的新漢族,不久即開創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偉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0395.html
相關閱讀: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齊梁陳皇帝有多少?
慕容?簡介 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南梁后廢帝蕭紀有多少子女 蕭紀的子女都是誰
蕭衍簡介 南北朝時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蕭衍生平
達摩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