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北朝:結束八王之亂起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局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南北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我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繼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滅亡南朝陳,完成了統一大業,所以沒有被稱作北隋,而是被后世單獨稱為隋朝)。北朝結束了我國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后世的隋唐兩朝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并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并加以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歷史

  北朝初始:一說以魏道武帝拓跋?建國稱魏(386年)算起;另一說,起于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39年)。
  
  北朝結束:一說是止于589年,北方的隋滅亡南方的陳;另一說581年,北方的隋朝取代了北周,成為新的北方政權。(注意:由于代替了北周政權的北方隋朝滅亡了南方的陳朝,統一全國,所以通常采用第二種說法。)
  
  北方王朝的統治者要么是出自塞北的鮮卑族,要么是與鮮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的漢族政權。北魏統治者是鮮卑拓跋部的貴族。東、西魏本來就是從北魏皇室中分裂出來的,它們的實際掌權者高歡、宇文泰,同時又是北齊、北周政權的真正創建人。高歡是生長在北鎮的鮮卑化漢人,宇文泰也是徙居代北的鮮卑宇文部酋豪的后裔(一說為役屬于鮮卑的南匈奴后裔)。因此,一方面在北朝時期,除了編戶、田客、牧子、隸戶、奴隸與官府、大族豪強、牧王、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土與客、士與庶、地方勢力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外,還始終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鮮卑文化與漢文化之間的矛盾與融合問題。另一方面,鮮卑族的文化傳統對北朝的政治、軍事、經濟以及典章制度都有深刻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出現了均田制、府兵制和樸素粗獷的民間文學。
  
  北朝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疆域最廣的是北魏,其全盛時(太和二十一年,497),西至焉耆,東到海,北界六鎮與柔然接壤,南臨淮、沔與南齊為鄰。東、西魏時期,其南、北疆界稍有內縮,除西魏之建、泰、義、南汾四州在河東外,大抵以黃河為界劃分東、西魏。齊、周時期,北朝的北朝陶牛車疆界有擴展:北齊南并淮水流域,瀕長江與陳對峙;北周占有梁、益,控制江陵,長江上游、漢水流域全歸周有。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滅北齊,疆域之大,超過北魏。武帝去世,宣帝、靜帝相繼,大權旁落,楊堅專政,5年即建隋代周,再8年渡江滅陳,統一了全國。
  
  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北朝董珍陀刻經莊帝等人先后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于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二六年末,五二七年初,六鎮起義爆發。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于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見為帝,于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先后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北齊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于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于北齊,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北朝錢幣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后來楊堅于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自西晉滅亡后,中國北方一直處于“五胡十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國后,北方才從脫離了東晉名義上的統治,使局勢逐漸安定起來。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開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歲登基,二十四歲正式接替文明太后執掌政權,執政伊始,他便開始了“文治”政策。為了加強同漢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由于洛陽遠離鮮卑貴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勢力相對弱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開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禁止說鮮卑話,廢除了鮮卑族的種種特權。后來又將鮮卑諸姓改為漢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還有一些鮮卑姓氏都改為長孫、穆、奚、陸、賀等漢族姓氏,孝文帝還通過婚姻方式來加強鮮卑同漢族的關系,同時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族習慣進行治理。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時年僅三十三歲。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等人先后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于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于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為帝,于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后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于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于北齊,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后來楊堅于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歷史
  
  在南北朝期間,由于歷代統治者都以佛教為國教,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南朝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后世的經典之作。
  
  自東晉滅亡以來,南北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雖然它的形成使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由于外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國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礎,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北朝時期自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華北開始,至589年隋滅陳為止。經歷北魏、東魏西魏對峙、北齊北周對峙三個時期,并包括隋立國至滅陳時期。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
  
  北魏興起與漢化運動
  
  北魏于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于淝水之戰崩潰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與后燕交惡,發生多次戰爭,并在參合陂之戰擊潰燕軍。而后他率軍攻破后燕首都,遷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后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并屢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后展開統一華北戰爭。在439年攻滅北涼精辟結束「五胡十六國時期」,與南朝宋對峙。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于北魏。
  
  北魏雖國力鼎盛,但北有強敵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盧水胡人蓋吳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擊佛教,成為三武滅佛之一。
  
  太武帝統一華北后又滅西域五大強國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并揚言渡江。之后掠奪五萬戶北返,至此北朝軍力壓倒南朝,但軍力也大損。
  
  太武帝于后期刑罰殘酷,最后被宦官宗愛所殺,宗愛之亂至文成帝時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后來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北魏孝文帝元宏獻文帝執政時,被其母馮太后毒殺。馮太后改立獻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馮太后猜忌多智且濫刑,但使國政平穩。孝文帝可能因為馮太后的關系而傾慕漢文化,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漢化。他為人英明好學,在親政后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基于洛陽較平城繁華,地理位置控制全國,易發兵于江南,可擺脫保守派勢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齊名義,率眾南遷洛陽。 歷史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遷都后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拔氏為元氏)并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制,并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
  
  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然而,雖然南遷的鮮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質,但使得暮氣重重的鮮卑貴族趨向奢侈及文弱。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齊后皆無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六鎮的鮮卑貴族由于不愿南遷,逐漸不受洛陽朝廷重視而失勢,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漢化兩大集團,成為日后六鎮民變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圖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廢太子并賜死。保守派穆泰、陸?于平城擁王兵變,后被鎮壓,孝文帝還親自北巡安撫。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共3頁: 上一頁
  • 123下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0724.html

    相關閱讀:達摩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祖師爺
    南梁后廢帝蕭紀有多少子女 蕭紀的子女都是誰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齊梁陳皇帝有多少?
    蕭衍簡介 南北朝時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蕭衍生平
    慕容?簡介 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