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為皇帝嫡妻,是皇帝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屎竺Q首創于秦始皇,而真正形成制度并不斷完善則是在西漢時期。如《漢書?外戚傳》云:“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嫡稱皇后,妾皆稱夫人!蔽簳x南北朝時期,皇后制度基本繼承漢代,但也具有一些新的時代特點。譬如多立皇后與不立皇后。
一、多立皇后
魏晉南北朝皇后制度的一個突出變化是多立皇后。此事始見于東吳末帝孫皓時期。據《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記載,孫皓好色,初立皇后滕氏,后為滿足淫欲,并削弱滕氏尊位,便開始多立皇后--“皓內諸寵姬,佩皇后印璽者多矣!
孫皓多立皇后的原因主要是不愿受到中國傳統嫡妻制度的約束。根據“禮無二嫡”(《晉書?禮志中》)的規定,所謂“一室之中,豈容二妻”(《禮記?郊特牲》),即使貴為天子,可以妻妾成群,但其嫡妻亦即皇后(先秦時期稱王后)卻僅有一人。她們被視為天下之母,并掌管后宮。如《后漢書?皇后紀?序》云:“《周禮》王者立后,……后正位宮闈,同體天王!边@對于沉湎酒色的孫皓無疑是一個很大制約。所以要想為所欲為,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昏君,孫皓便開始從制度上打破這一制約,以至“后宮千數,而采擇無已”(《三國志?吳書?妃嬪傳》注引《江表傳》)。而多立皇后則只是其中一個特別突出的事例。
孫皓多立皇后還有著裁抑外戚的意圖。滕氏為五官中郎將滕牧之女,天興元年(264年)十月甫立為皇后,滕牧便以后父被封為“高密侯,拜衛將軍,錄尚書事”(《三國志?吳書?妃嬪傳》)。及至多立皇后,藤后失寵,尊位自然降低,而滕牧也被剝奪了執政權力,最后竟被放逐蒼梧。
此外,孫皓之所以多立皇后,也多半借鑒了歷史上的一些先例。在儒學經典中便明文記載著舜娶帝堯二女的事例,所謂“?將二女于媯?,嬪于虞”(《尚書?堯典》。事實也是如此。史載北周宣帝宇文?同時冊立四后,便據此下詔說:“帝降二女,后德所以儷君;天列四星,妃象于焉垂耀。朕取法上玄,稽諸令典,爰命四后,內正六宮,庶弘贊柔德,廣修粢盛。比殊禮雖降,稱謂曷宜,其因天之象,增錫嘉名。”見《周書?皇后傳》)。而更直接的淵源,則可能是東漢末年以來民間所出現的一夫二妻現象。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獻帝傳》記載,建安初年,秦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前妻杜氏留下邳”,便娶有二妻,無嫡庶之分。又《晉書?禮志中》記載:“鄭子群娶陳司空從妹,后隔呂布之亂,不復相知存亡,更娶鄉里蔡氏女,徐州平定,陳氏得還,遂二妃并存!薄度龂?吳書?虞翻傳》注引《會稽典錄》記載:徐平“兩婦歸宗,敬奉情過乎厚”。
由于皇后事關國家制度,孫皓多立皇后對后世曾產生比較深遠的影響。僅就民間而言,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便出現了史不絕書的一夫二妻現象,甚至被有些學者稱之為“一枝二鳥”(參見薛瑞澤《嬗變中的婚姻--魏晉南北朝婚姻形態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208頁)。如西晉“安豐太守程諒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東晉南平陳詵先娶李氏,為賊所掠,遂更娶嚴氏,后李氏得還,“詵籍注領二妻”(以上皆見《晉書?禮志中》);北魏大臣陸麗娶“二妻,長曰杜氏,次張氏”,其子定國亦娶二妻,“嫡妾不分”(《魏書?陸俟傳》)。至于多立皇后,盡管在東晉、南朝并沒有任何事例,但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卻比較多見。如匈奴漢昭武帝劉聰在皇后劉娥病故后先冊立皇后靳月光,不久便“以其皇后靳氏為上皇后,立貴妃劉氏為左皇后,右貴嬪靳氏為右皇后”,后以靳氏淫亂,改立樊氏為上皇后,“又立其中常侍宣懷養女為中皇后”,乃至其“四后之外,佩皇后璽綬者七人”(《晉書?劉聰載記》)。北齊后主高緯廢黜皇后斛律氏后,亦先立皇后胡氏,后又“拜弘德夫人穆氏為左皇后”(《北齊書?后主紀》)。北周宣帝宇文?先立皇后楊麗華,“號為天元皇后”,后因猜忌其父楊堅,“又立天皇后及左右皇后,與后為四皇后焉”,再加上稍后增設的“天中大皇后”,最后竟然“五皇后”(《周書?皇后傳》)并存。這些都與孫皓的多立皇后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故陳壽批評孫皓“嫡庶不分,閨庭錯亂,遺笑古今,殃流后嗣”(《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評》)。
二、不立皇后
漢制,除皇帝早夭或在位時間太短外,皇帝均須冊立皇后。如昭帝劉弗陵,年僅十一歲,便冊立皇后上官氏。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卻有一些皇帝不立皇后。這是魏晉南北朝皇后制度的又一個突出變化。這一變化最早創始于東晉元帝司馬睿。司馬睿嫡妻為虞孟母。虞氏以貌美得寵,永嘉六年(312年)病故。司馬睿稱帝后,為表示對她的尊寵,追謚“敬皇后”(《晉書?后妃傳下》),此后便沒有再立皇后。
自司馬睿創設先例后,至南朝時期,不立皇后的現象不斷出現。如宋武帝劉裕嫡妻臧愛親,義熙四年(408年)病故,劉裕稱帝后,追謚“敬皇后”(《宋書?武帝紀下》),不再冊立皇后。又齊武帝蕭道成嫡妻劉智容,泰豫元年(472年)病故,蕭道成稱帝后,追謚“昭皇后”(《南齊書?皇后傳》),梁武帝蕭衍嫡妻郗徽,永元元年(499年)病故,蕭衍稱帝后,追謚“德皇后”,梁簡文帝蕭綱嫡妻王靈賓,太清三年(549年)三月病故,蕭綱即位后,追謚“簡皇后”(以上皆見《梁書?皇后傳》),均沒有再立皇后。梁元帝蕭繹亦不立皇后。
當然,不立皇后并不意味著取消皇后,而是要把皇后名號空置,不讓任何一位嬪妃生前成為皇后。這種做法不僅符合禮制,而且比多立皇后也更為有效。
表面上看,東晉、南朝皇帝不立皇后的原因多為尊崇原配。史載蕭衍不立皇后,更認為其夫人郗徽性妒,死后亦作祟逼迫武帝--“后酷妒忌,及終,化?龍入于后宮井,通夢于帝;蛞娦,光彩照灼。帝體將不安,龍輒激水騰涌。于露井上?殿,衣服委積,常置銀鹿盧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后!(《南史?后妃傳下》)其實不然。盡管考慮到東晉、南朝不立皇后者多為開國皇帝,其原配夫人與他們也確曾相濡以沫,并或多或少做出過貢獻--如臧愛親,史載劉裕執掌東晉朝政時她極力配合,“器服?素,不為親屬請謁”(《宋書?后妃傳》);劉智容與蕭道成結婚后,史載亦“嚴正有禮法,家庭肅然”(《南齊書?皇后傳》)--我們基本可以認同他們都不忘結發之情,但這卻顯然不是主要原因。別的不說,僅從這些皇帝的性生活來看,不立皇后便非但沒有妨礙他們廣納嬪妃,反而使之擺脫了皇后的限制,更加自由地發泄性欲。這一點,我們只要翻翻有關東晉、南朝的史書也就可以明白。以東晉、劉宋嬪妃制度為例,《宋書?后妃傳》便明確記載:“晉武帝采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位視三公。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為九嬪,位視九卿。其余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余仍用晉制。”再如南齊,《南齊書?皇后傳》云:“六宮位號,漢魏以來因襲增置,世不同矣。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鄙踔辆驮诹何涞鄄涣⒒屎蟛税瘛皠障裙潈”之時,史書亦記載其“長秋曠位,嬪嬙之數無所改作”(《梁書?皇后傳》)?梢姴涣⒒屎髮嶋H對他們的淫欲了無影響,所謂尊崇原配多半是一個借口而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5434.html
相關閱讀:南梁后廢帝蕭紀有多少子女 蕭紀的子女都是誰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齊梁陳皇帝有多少?
慕容?簡介 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蕭衍簡介 南北朝時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蕭衍生平
達摩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