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與政區東晉偏安江左,南北構兵,疆域廣狹無常,政區建置亦因而有增減。太元八年(383)肥水之戰前,前秦統一北方,奄有淮河以北及巴蜀之地。東晉唯有揚、荊、江、廣、交、豫、徐、兗、青、冀、司、幽、并、益、寧十五州。其中兗、青、冀、司、幽、并、益諸州本土淪亡,為僑州;其他諸州,也有僑郡縣。義熙(405~418)中,北滅南燕,西定譙蜀,西北滅后秦,東北有今山東半島,西北有關中,北抵黃河,西南至今越南橫山,統有揚、北徐、幽、冀、東秦、青、并、兗、豫、江、北青、司、荊、北雍、秦、東益、寧、交、廣、北并、北冀、雍、梁、徐、北兗等二十五州。其中幽、冀、東秦、青、并、兗、秦、雍等州為僑州;其他諸州中,也有僑郡縣。南朝宋初,基本保持東晉末疆域,此時關中已為夏所據。永初三年(422)以后,河南州郡,又漸入于魏。此后疆域政區,大致以泰始為界。泰始以前,有揚、東揚、南徐、徐、南兗、南豫、豫、江、青、冀、荊、郢、湘、雍、梁、秦、益、寧、交、廣、兗二十一州,其中南徐、南兗、南豫、冀、秦為僑州;其他各州中也有僑郡縣。其版圖西至秦嶺以南,東至淮河以北,有今河南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及山東半島。泰始以后,宋多內亂,魏大舉南侵,加以邊將降魏,淮北四州(徐、兗、青、冀)及豫州淮西之地,一時俱沒,版圖遂蹙。東以淮水為界,僑徐、兗二州于淮南,青、冀二州于贛榆縣之郁洲,有揚、南徐、徐、南兗、兗、南豫、豫、江、青、冀、司、荊、郢、湘、雍、秦、梁、益、寧、交、廣、越二十二州。齊州郡建置,初有揚、南徐、豫、南豫、南兗、北兗、北徐、青、冀、江、廣、交、越、荊、巴、郢、司、雍、湘、梁、秦、益、寧二十三州。其中巴州乃建元二年(480)分荊、益二州置,永明元年(483)即省,存在時間極短,基本上仍是二十二州之制。及建武(494~498)末,失雍州沔北諸郡。永元(499~501)中,又失淮南豫州之地,疆域更見減縮。梁五十余年(502~557)中,州郡設置和疆域變化都很大。天監初,大體因齊之舊。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一千零二十二。中大通(529~534)時北伐,曾達到河南,后雖敗退,仍有淮北之地。又開拓閩、越、平俚洞,破□柯,以舊州遼闊,多有析置。至大同五年(539),有州一百零七。其時州名雖多,但大小不等。又以邊境鎮戍,雖領民不多,欲重其將帥,皆建為郡,或一人領兩三郡太守。侯景之亂,建康陷落,梁元帝蕭繹建都江陵,詔令所行,不及千里,民戶著籍,不滿三萬。平定侯景以后,江北、淮南之地,悉陷北齊;漢中、巴蜀,則沒于西魏。蕭□又引西魏兵南下,攻陷江陵,殺梁元帝,建立政權,史稱后梁,為西魏附庸,江陵附近地區,亦不為梁有。
陳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時為最廣。太建五年伐北齊,得和、南司、衡、巴、羅、定、揚、霍、合、江、西楚、東廣、淮、涇、南譙、東豫、光、建、譙、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僅恢復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復了淮北的部分州縣。但至十一年底,江北之地,又盡沒于北周。十二年,北周相州總管尉遲迥與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等起兵反楊堅,司馬消難以郢、隨、溫、應、土、順、沔、□、岳九州及魯山、甑山、沌陽、應城、平靖、武陽、上明、□水八鎮歸附于陳,陳又得江北、淮南部分地區。旋因司馬消難失敗,仍入北周。至于陳末,史稱“土宇彌蹙,西亡蜀漢,北喪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荊、揚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零九,縣四百三十八”。隋平陳后,改陳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結束了自東漢末以來,歷時四百余年的州、郡、縣三級制。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8424.html
相關閱讀:達摩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祖師爺
南梁后廢帝蕭紀有多少子女 蕭紀的子女都是誰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齊梁陳皇帝有多少?
慕容?簡介 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蕭衍簡介 南北朝時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蕭衍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