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卒凌虐囚犯,主要目的無非向囚犯敲詐勒索。如果囚犯不給錢,就讓他們睡在潮濕的地方,還不給他們飯吃。遇到那些沒有錢的囚犯,干脆把他們像豬狗一樣對待。囚犯生病后不醫治,也不報告,直到病重甚至死后才報告上司。
監卡是收押罪犯和犯罪嫌疑人的地方,俗稱大牢或班房。清代監獄形式復雜,且管理混亂。一般民眾懼怕官府,對其形式多不了解,以至常;煜@些羈押場所的區別。明清以刑部為中央司法機關,設刑部監獄,同時各府州縣衙門也都設有監獄。監獄是監禁已經宣判罪行的罪犯所在地。監獄分為內監、外監、女監三個部分。內監關押命案大盜、死罪重囚;外監關押輕罪刑事犯人;女監關押女犯。縣衙門監獄一般設獄吏一人,即監獄的頭目,掌管監獄一切事務,是未及流的小官,下有禁卒若干,是負責看管囚犯的隸役。
監獄里囚的是判過刑的犯人。一般徒、流犯人一經批復就解赴配所服勞役,若無意外可不收監。監獄也關押新捕獲的案犯及解囚路過的人犯。清律規定了監獄管理的各種制度,如戒具、刑具、囚衣、囚糧、醫藥、監獄修繕、值宿查夜、警戒、提審等!洞笄迓衫?斷獄?獄囚衣糧》中有:“凡牢獄禁系囚徒,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廢疾、散收、輕重不許混雜,鎖扭常須洗滌,席薦常須鋪置,冬設暖床,夏備涼漿,凡在禁囚犯日給倉米一升,冬給絮衣一件,病給醫藥……”按清律定制,縣衙每月撥給的伙食銀兩完全足夠食用,但經司倉、獄吏、禁卒、伙夫等層層克扣盤剝,或以霉粟換去好糧,到犯人口中,已變成既少又霉又臭、連狗都不吃的湯水了。因此許多囚犯熬不到刑滿就已病餓而死。獄卒對此也有開托的說辭,一般稱是“害牢瘟”死的。當然過去確實亦有因監牢中環境太差,染上疾病而歿的,但也正好成為拘押在監牢中的犯人受折磨而死后官方推托責任的托辭。
過去監獄大門上方常繪有一個巨大的虎頭形象,名為“狴犴”。據說龍生九子,狴犴就是龍的九子之一。因它憎恨犯罪,人們就把它裝飾在監獄大門上,以增加威懾力。監獄又稱“牢房”,所以人們習稱監獄為“虎頭牢”,有時還夸張其為“虎頭大牢”。又監獄一般都設在縣衙南邊,故而稱它為“南監”。
除了囚禁已決犯人的大牢以外,最為后人熟悉的大概就是“班房”了,又叫“卡房”,或簡稱為“卡”。反映了較多清末社會狀況的擬話本勸善書《躋春臺》有這樣的記載:“次日官問無頭,又笞一千,抬進卡內。”直到現在,人們還把“坐班房”作為進監獄的代稱。其實,過去的班房并不是監獄,它本是衙門中三班衙役值班的地方。最初為了防止延誤審判,州縣衙門常將一些民事案件的當事人、輕罪犯人以及干連佐證等押在班房候審,并派差役看管,以便隨傳隨到。
一旦關進班房,落在衙役手里,便成了衙役們凌虐、敲詐的對象。衙門差役為了敲詐勒索事主錢物,將那些無辜的證人及有關人員一概收禁,并借機向他們敲詐勒索,不滿足這些役吏的要求便不予釋放。于是本為短期監禁的措施,就常常成為地方衙門任意敲詐殘害百姓的手段。正因為有利可圖,于是擅自擴大拘押范圍,延長羈留期限。在刑事訴訟中,不僅案犯,還有鄉鄰地誼干連證佐,甚至事主親屬都要處處隨審。對于這些干連證佐,按清律規定是應該取;丶液驅彽,但這些人一到縣衙,即被投入“班房”,“班房”逐漸發展成為私禁羈押未決人犯和干連證佐的處所。普通百姓,除了真正的刑事案犯,被判刑投入大牢,接觸到的都是這種“班房”,以致后來人們就直接用“班房”泛指監獄。
清代班房設置很普遍!肚逍趯嶄洝分杏涊d:道光年間,福建晉江縣衙班房內“無論原被告,每押至八九百人,竟二三年不得見本官之面”。
清代班房和監獄一樣黑暗,甚至比監獄還更勝一籌。人們常說坐班房比坐牢更慘,因為人犯一經判刑,正式入了監獄,縣衙就按法定飲食標準撥給口糧,雖經各道關卡盤剝,好壞總還有吃的。但是,押在班房的,口糧由本官捐廉銀購之,卡糧多不能保證,家中送來的飯也被獄吏、禁卒、三班老總所扣留、調換、吃掉。被押人餓得面黃肌瘦,以至有輕生尋死者。嘉慶十二年(1807)《上諭》中說:“州縣官濫行收押,胥役勒索凌虐,或致人證負屈輕生,無于拖斃!卑喾坷锩妫还苁亲C人還是“犯人”,都鬧哄哄擠在一塊,睡覺拉屎都在一起?傊,一旦進了班房,那就真如進了地獄一般,受盡虐待、折磨,暗無天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22614.html
相關閱讀: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