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著中的吝嗇鬼形象
在世界文學名著中,文學大家們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的吝嗇鬼形象,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莫哀里筆下的阿巴貢、果戈里筆下的潑留希金、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還有中國清末吳敬梓筆下的嚴監生。
1、葛朗臺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巴爾扎克在他的名著《歐也妮?葛朗臺》中也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吝嗇鬼形象——葛朗臺。高中語文教材選文時只選其《家庭的苦難》一章中的一部分,并且給選文定名為《守財奴》,“守財奴”,即看守財產的奴隸,人本應是財產的主人,是財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臺卻成了守財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臺的執著狂”,金錢已經使他異化。他為了財產竟逼走侄兒,折磨死妻子,剝奪獨生女對母親遺產的繼承權,不許女兒戀愛,斷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過葛朗臺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貪婪和吝嗇是相輔相成的,吝嗇鬼們聚斂財富時都是貪婪,在使用財富時都是吝嗇。象其他吝嗇鬼一樣,葛朗臺既貪婪成癖,又吝嗇成鬼。
但巴爾扎克畢竟是大手筆,他筆下的葛朗臺作為吝嗇鬼的典型性是“執著狂”,尤其是一個“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臺的個性特征。中學生欣賞這個人物形象時,只有抓住“狂”字這把鑰匙,才能深刻領會其典型性。過了七十六歲的葛朗臺老頭在看到女兒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妝匣時,竟“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一個“縱”和一個“撲”字將老葛朗臺貪婪到發狂的形象活化到紙上。當獨生女聲明匣子是情人寄存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撲過去想搶回時,老頭竟“使勁一推,歐也妮便倒在母親床上!笔釆y匣上鑲嵌的金子異化了父女之情,使吝嗇鬼發狂。但搶奪女兒的情物梳妝匣把太太氣得暈死過去的現實使葛朗臺從癲狂的漩渦中跳出,變得異常清醒,“孩子,咱們別為一個匣子生氣啦,拿去吧”,老箍桶匠馬上把匣子扔到床上,并且到自己的密室拿一把金路易來也摔在床上,聲稱是送給歐也妮的。葛朗臺的“大方”,搞得太太和女兒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其中的隱秘只有吝嗇鬼自己清楚。
電影《歐也妮·葛朗臺》劇照
為一只梳妝匣氣死了太太,女兒按律將繼承家庭財產的一半,那等于要了葛朗臺的命,狡詐的葛朗臺知道以小失大劃不來,便百般討好自己的女兒,甚至常在她面前哆嗦,裝模作樣,以親情為誘餌,騙女兒放棄對亡母財產的繼承權,并且常利用女兒對情人的特有感情占便宜。這些都表現了吝嗇鬼個性的另一個側面——“狡詐”。但葛朗臺畢竟是拜金狂。當他到彌留之際,生命力退守在眼睛里時,他能夠睜開眼時,竟幾小時地用眼睛盯著金子,臉上的表情仿佛進了極樂世界。
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圣像,為他做臨終法事時,他竟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臨終對女兒的遺言是“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帳!币簧偪竦刈非蠼疱X,占有金錢,最后被金錢所累時仍竭力呼喚著金錢而走向墳墓,金錢已經使他異化成鬼,一個瘋狂狡詐的吝嗇鬼。
2、阿巴貢
阿巴貢是莫里哀喜劇《吝嗇鬼》(又名《慳吝人》)中的主人公。他生性多疑,視錢如命,就連贈你一個早安也舍不得說,而說借你一個早安。 莫里哀擅長塑造概括性很強的藝術形象。阿巴貢幾乎成了吝嗇的代名詞。莫里哀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但稍嫌單薄,近于批評家所說的"扁形人物"。莫里哀的喜劇大多遵循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原則,沖突集中,結構嚴謹。莫里哀常用"鬧劇"手法來營造喜劇氣氛,增強喜劇的諷刺效果。
嗜錢如命,極端吝嗇是阿巴貢形象的典型特征。他雖然擁有萬貫家財,但是“一見人伸手,就渾身抽搐”,似乎被人挖掉了五臟六腑。為了不花一文錢,他要兒子娶一個有錢的寡婦;為了不用陪嫁,他要女兒嫁給一個年已半百的老頭;自己也打算娶一個年輕可愛的姑娘而分文不費。他不給兒子錢花,逼得兒子不得不去借高利貸。為了省幾個菜錢,他把吃素的齋期延長一倍,讓廚師用八個人的飯菜招待十個客人。為了省一點馬料,他半夜親自去偷喂馬的蕎麥而遭到馬夫的痛打。他總是為自己一萬銀幣的安全擔心,懷疑所有的人都想偷他。作者用了酣暢淋漓的藝術夸張手法突出了阿巴貢種種變態心理,絕妙而逼真地勾畫了他極端吝嗇的性格特點。
喜劇真實地描寫了阿巴貢身上“積累欲”和“享受欲”之間的沖突。阿巴貢是要求享受的,他不僅需要馬車夫、廚師、女仆,也要請客喝酒,而且年逾花甲,仍希圖女色,看中了年輕美貌的瑪麗亞娜。但是這一切享受都不能威脅到他的積累。所以,他讓廚師兼做馬車夫,在酒中摻水,一心要娶不用花錢的女人。因此,當他的兒子克雷央特以一萬銀幣要挾他,讓阿巴貢在要瑪麗亞娜還是要一萬銀幣之間進行選擇時,阿巴貢寧可放棄瑪麗亞娜。
喜劇尖銳地揭露與鞭笞了阿巴貢重利盤剝的貪婪本質,他放債手段狡黠,心腸狠毒。在法定利率為五厘的當時,他卻把高利貸的利率提高到二分五厘,而且乘人之危,用一大堆破舊的家具與破銅爛鐵來頂替三千法郎的現金。這些破舊東西顯然是債戶們被逼得傾家蕩產時被阿巴貢攫為己有的。 喜劇的故事曲折,情節復雜,矛盾集中,結構巧妙,富有情趣。四幕七場阿巴貢的著名獨白,是吝嗇鬼的心理的絕妙寫照。阿巴貢的形象是歐洲文學史上著名的吝嗇鬼的典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1549.html
相關閱讀:朱高熾誠孝張皇后簡介 朱高熾元配張皇后生平介紹
盤點:當今世界上十大最昂貴的書籍
劉秀兄弟劉?結局是什么 劉秀的祖先是誰
朱元璋為什么又叫朱重八?
劉正彥是誰?劉正彥生平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