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一詞最早見于《尉繚子?治本》:“民無二事,則有儲蓄!
《尉繚子》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就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作者為戰國時期梁惠王時的尉繚;另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時的尉繚所作;還有一種說法是該書系后人偽托。直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尉繚子》殘簡后,才充分證明其不是偽書。據現有資料推斷,《尉繚子》成書于戰國比較可信。
不過,“民無二事,則有儲蓄”中的“儲蓄”并非指金錢,而是指存積各種谷物。
唐代
古人積錢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撲滿,撲滿是以泥燒制而成的貯錢罐,這種錢罐只有入孔,沒有出口,類似于現在小朋友的儲錢罐,其作用是積少成多,零存整取;另一種是窖藏,把金錢放入壇罐內,封好埋入地下或者其他隱秘之處。
至于專門辦理儲蓄業務的機構,大致起源于唐代。由于唐代的商業發達,城市里不僅大量出現了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還出現專門替人寄存、保管錢物的柜坊。
到了明代,由于金、銀、錢、紙幣兌換的需要,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錢幣兌換的人,并以此為業,開立錢鋪,這也就是最早的錢莊,亦稱票號或銀號。清代中葉以后,銀行隨之興起,才開始辦理一些存貸業務。清代末期,又開辦了郵政儲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3739.html
相關閱讀:盤點:當今世界上十大最昂貴的書籍
劉秀兄弟劉?結局是什么 劉秀的祖先是誰
朱元璋為什么又叫朱重八?
朱高熾誠孝張皇后簡介 朱高熾元配張皇后生平介紹
劉正彥是誰?劉正彥生平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