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或器物陪葬的陋俗。遠古時有以死者生前的用具、用品或武器等隨死者埋葬的習俗。進入奴隸社會后,殉葬之風甚盛!赌印す潌省罚骸疤熳託⒀,眾者數十,寡音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睆目脊虐l掘的商西周貴族墓中,發現大批殉葬者的尸骨和器物,春秋戰國時,人殉受到非議,開始用陶俑、木俑陪葬。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下令廢止人殉。但在封建社會,人殉并沒根絕。
自漢武帝到元朝,人殉基本上被廢除了?墒堑搅嗣鞒煸坝只謴土诉@種殘酷的制度,并在明朝一直沿用了下來——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恢死后,朱元璋即下令王妃殉葬。從此,重開了殉葬制度。朱元璋死時,被迫葬殉的有38人。明成祖朱棣死時,殉葬的妃嬪也有三十多個。
明朝的殉葬制度規定很細,哪些妃嬪應殉葬,哪些可以不殉葬,都有明文規定。凡被刪封為貴妃等高等名號的,生過兒子并且兒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勛的也可“恩免”。其余的皆殉葬。
殉葬時,先將殉葬的妃嬪帶到一個房間,讓她們吃飯,吃過飯后,將她們引人大堂。大堂之上,放有許多小床,讓這些殉葬的妃嬪分立其上,將頭納人床上的繩扣之中,而后去床,使其吊死,然后送人墓中。
明朝這一殘忍的殉葬制度,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時,才得以廢除。
史料記載:郭嬪,叫做郭愛,字善理,安徽鳳陽人,人慧貌美有文采。入宮僅僅二十多天以后,明宣宗駕崩,郭嬪得知自己殉葬的消息后含淚寫下絕命詞:“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失吾親而歸兮,不足較也;慚余之不孝兮,心凄凄而莫能已兮,則可悼也!
這是一個讓人無法寫出的故事。在寒夜看到關于她的記載,仿佛春水吹皺了湖面,心里面憂傷如瘧疾蔓延。關于她在《明史·后妃傳》中記載,宣宗殉葬的妃嬪中,有一嬪叫郭愛,賢淑有才學,入宮僅二十天,皇帝駕崩。
她的一生就像一顆耀眼的彗星在天空劃出一道明亮的軌跡。雖然短暫,但燦爛。
如果,我總是這樣想,她能再活得長一些該是什么樣子?
那一年,她只有十四歲。
她和姐妹們劃著船兒,在夏天湖里采摘蓮子。行船的湖面飛起一朵朵美麗的浪花。得意深處,她唱起了那首《采蓮曲》,姐妹們和著她宛轉的歌兒。歌聲飛揚在湖面上:
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雞尺溪頭風浪晚,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著江南岸。
寬闊的古道上,飛來一群異樣的人。他們的輕裘寶馬,衣袂翩飛。
本來飛馳的駿馬突然慢了下來,那個瘦瘦的長臉人凝神傾聽著什么!斑@是什么地方?”他問。
“鳳陽。”他身邊的人恭敬的回答。
他似乎低頭沉思。
抬頭看著接天的蓮葉,一朵朵嬌紅的荷花映襯在綠葉中。不知從哪里傳來飄渺的歌聲,忽然他聽到一陣笑聲,清脆,婉轉。一張臉從綠葉中探出來,他的心驀然跳了起來。
是花是人?
她明亮的眼睛看著這伙奇怪的行人。天真,爽朗,明媚,如開在二月的迎春花,扎眼的亮麗。
后來她才知道,他們是下來替皇上選人。每個地方都會推薦一些美麗少女年紀從13-16歲之間,然后經過層層的選拔進入皇宮伺候皇帝。
她被選中了。
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傷感?平時總是和藹可親的父親,仰天長嘆。母親偷偷的抹著眼淚。她不明白他們怎么那么憂愁,去皇宮不好玩嗎?
她的父親,那個一直老實的善良的讀書人。來來回回的踱步“候門一入深似海”啊,他的嘆息讓年少的她莫名傷心。尚未懂事的弟弟,看到家里來了那么多人,高興的拍著手:“姐姐,以后我去那里找你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64667.html
相關閱讀:震驚:李清照用詩詞殺死了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揭秘:古人們為何喜歡在春節結婚和行房?
老知青憶:北大荒男知青為當赤腳醫生自己割掉闌尾
古代時候的“宅女”超齡不嫁人會被罰款
司空摘星個人簡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