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近一個月,我發現我的小伙伴們紛紛進入了“彷徨期”,這其中最多是大二的同學。那么什么是彷徨的“大二”?為什么會有彷徨的“大二”?怎么應對彷徨的“大二”?
【彷徨“大二”的幾點征兆】
1.“迷惘”的未來
很多大二的同學,對于未來沒有目標,沒有計劃,每天渾渾噩噩,早起慵懶、上課應付、下課吃飯、晚上熬夜。找不到自己的理想,找不準自己的方向,說不出追求的價值,也無從說起自己的人生定位,更多時間在游戲中流逝,或在電影中虛度。亦有部分同學意識到大學時光過得飛快,對于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責任以及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了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的思考,希望有能力幫助父母分擔家庭重擔,但又為自己當下能力的不足而感到無力,于是一方面對美好的未來滿懷期待與渴望,另一方面又害怕經過大學這一站,今后仍然沒有經濟能力為家人以及自己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內心倍感迷茫與不安。
2.“難忍”的寂寞
對于寂寞,大多數同學是難忍的,其中分為三種:一,承受不了一個人單獨的時光。課余期間,尤其單獨在宿舍獨處,就會百無聊賴、心神不寧、抓耳撓腮。只想有人陪伴,找人聊天,湊個熱鬧;二,自己倍感壓力,情緒壓抑。同樣發生在課下時間,自己單獨靜坐或者做些事情還行,但在身邊有人時,尤其大家都在做事情或者聊天的時候,自己總是胡思亂想,甚至惶惶難安;三,自我感覺孤獨難耐。在人多的時候傻傻地笑,也能與同學一起聊天,但一個人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很孤單,或是疲憊一天的沉重,或是突發的落寞。但又喜歡在一首傷感情歌中享受那份落寞。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來自于對愛情的渴望,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看到身邊的同學在追求或熱戀中,心中難免蠢蠢欲動。
3.“逃離”的念頭
感覺每天上課學習很疲憊,厭學情緒與日俱增,聽課的煩悶,說不上來的自卑,想要扔掉書本,逃離校園,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走一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具體要看什么?去哪里?卻沒有明確的目標。大二的學生玩心仍然很重,出去看看也是好的,旅游是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并讓自己在旅途中找尋真正的自己和明確方向。走出校園未嘗不是件好事,反而能讓自己增長書本里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但是,前提是自己的綜合素質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計劃方向很明確。
【為什么有彷徨的“大二”】
1.彷徨大二每人都會有。
本文所說彷徨的“大二”,指的并非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學二年級。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有彷徨的時候,但是階段不同,代表的意義也不盡相同。而彷徨的“大二”是每一位度過大學的同學都會經歷的階段,或早或遲而已。這個時期的彷徨是風華正茂的年紀思考人生理想的拐點,是成長的墊腳石。
2.彷徨大二是拐點。
為什么要稱作彷徨的“大二”呢?因為這是大學的一個轉折點,是大致方向的路向標,因而必然會對未來有迷茫、有困惑。大家在高中剛剛跨入大學的門檻時,還局限于高中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當中,大學環境的新奇,新同學的相識相知,讓人只感大學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不問前路在何方,只管勇敢前進。大一的時間,通過學校的嚴格式管理,大家積極響應學校的管理模式,樂此不疲的組織或參加學生會、社團活動,接受大學中大班上課的快感,多媒體授課帶來的便利和懶惰,然而通過一年時間對環境的熟知,新同學的磨合,擁有自己可控的時間支配權,便逐漸擺脫了高中備受束縛的思維,開始獨立地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思考。我們接受了12年的嚴格式管理,一切由老師主宰你去學習、學習和學習,基本忽略你的生活和興趣點,唯一目的是將你送進大學這道門,而接下來接受了大學的相對寬松式管理,在適應一年后,大家逐漸地找尋到原本屬于自己除了學習以外的生活、興趣、愛情,那么大二就是在經歷“轉場”,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同學適應快,及時找到定位,有些同學適應慢,孤苦哀哉。12年不變的管理模式已經使一個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為了考試的“三重門”,以老實聽話為主旋律,而大學里需要一個人突破觀念,具有創造精神,這個“轉場”的痛苦、掙扎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而決勝的因素便是對自己追求的未來鑒定與否,我想這是磨練人成長的過程。
3.沒有追求是彷徨的根源。
學校對于大二的同學降低了管理要求。沒有了早起和晚自習,大家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忽然的閑暇總會帶給人手足無措,而所學知識又無法馬上應用于實踐,感覺學生會、社團活動重復“昨天的故事”,也不再那么有激情。其實,能把重復的事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二的同學在工作部門中基本上已經從一名委員做上了部長或者副部長,這其中需要做的事情反而更多。這時的你需要擔起更多的是那份責任,對本部門的工作及委員負責,相當于指揮者和掌控者;這時的你可以稍微大膽地創新活動,多為同學們服務,做好老師與同學們之間的溝通橋梁。這里面的學問并不那么簡單,很多學生干部回想起來就會發現收獲頗多。但更多的同學還是處于“群體無意識”狀態,對于未來只是有著美好的憧憬,但是卻不知道具體該做什么,因為不再有“考上大學”這一唯一的目標,心里漸感不安,而虛度生活又不甘,由此帶來了前面的“迷惘”、“寂寞”、“逃離”。
【怎樣應對彷徨的“大二”】
1.思考明天找方向。
應該對自己的明天進行思考。我要成為誰?從事什么樣的工作?追求什么樣的事業?甚至可以分析自己的性格,以后尋找什么樣的人生伴侶,這些都是迫在眉睫,必須思考的事情。對未來學業、事業定位不清晰,對愛情的憧憬,對自己的興趣點和自身短板認識不明確,這幾種現象是很正常,但是持續這樣可能就需要自己找尋原因了。持續太久這樣的現象,則需要自己調整注意力。大二需要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和興趣點,為以后的自己努力增加砝碼;多參加校內外的活動,增加軟實力,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這樣自然不會覺得空洞、寂寞無聊了。
人生,最怕沒有目標,想一想高考,我們目標很唯一,不假思索,只是埋頭學習,那時候的日子是很累、很苦,但是再苦的日子也會有滋味,回憶依然是滿滿的,甚至是倍感幸福。但是現在思考對于曾經一直不需要思考的人生階段,是更加痛苦、迷茫和無助的,而現在的思考恰恰又是最關鍵的,甚至比曾經的高考更加重要,因為這是自己決定以后人生發展方向的時刻。而在迷惑時可以咨詢老師、學長學姐、以及心理咨詢師,很多人諱疾忌醫是因為感覺這是一件丟人、沒面子的事情,其實當大家經歷過更多事情以后,會心一笑,真的沒什么,因為對于自己的未來迷惘,出現諸多問題真的是一件太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如同我們經過季節的變換,感冒發燒了,要看醫生,打針吃藥一樣,會有醫生、同學、陌生人嘲笑你么?而對于身邊的很多人來說他們也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根本不會有人太過于關注你,除非是愛你的爸爸、媽媽,或與你最親密的人。
2.梳理生涯規劃很關鍵。
應該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重新進行梳理。再看一下曾經自己填寫的職業生涯規劃書,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要進行補充和細化,大學四年是在不經意的感覺中過的很快,所以即使還沒有思考好自己的未來,那么就先將大學這一階段規劃好,將基本目標在彷徨的“大二”落實好,比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普通話證、心理咨詢師、駕照、獎學金、入黨、課題、論文等,都能順利達到目標,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獲。另外,多讀書是解決我們思想和實際問題中的很好砝碼,推薦大家幾本書:《平凡的世界》、《塵埃落定》、《超級整理術》、《大數據時代》、《圍城》、《穆斯林的葬禮》、《肖申克的救贖》、《平如美棠》。
3.社會實踐長本事
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努力參加社會實踐,尤其和本專業相關的兼職,非常有必要嘗試,只有這樣你才能體驗到“逃離”不是最根本的辦法,最終還要回歸現實,好好生活、努力學習更加廣泛的知識。對大家來說,可以嘗試發傳單、清潔工等體力勞動,但是不建議長期從事,只要你體驗到了生活和賺錢的辛酸就可以了。如果比較缺錢,那就多從事一些家教類工作是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擇,當這些都嘗試了,我們就應該選擇更有鍛煉價值的工作,我們是教育專業,可以去到正式學校或培訓機構做兼職老師,我認為即使沒有酬勞也是很有鍛煉價值的,因為你面對的是一群孩子,需要你能夠理清楚自己的講課思路,又要了解很多孩子的學習狀態,驗證你的講課效果,充分考驗你的知識儲備,即興口才,管理能力,控制課堂能力等等。這些經歷也會為你的職業定位打下基礎,讓你對人生規劃思考更加全面,使你從迷惘和寂寞中走出來,成為一個學會思考、勇于實踐的時代青年。要知道生活不是眼前的茍且,生活有詩和遠方。
4.夢想讓我們走的更遠
我想和同學們說,彷徨的“大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顆膽小退縮的心,我們不但要有理想,而且還要有夢想,正如《老男孩》中所說:夢想這東西,就和經典一樣,永遠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反而更顯珍貴。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實現呢?用馬克思的話來詮釋:“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在這兩個字之中:奮斗!只有奮斗,才能治愈過去的創傷。”日益為學學有所獲,篤實踐行事有所成。對于彷徨的“大二”,我用習大大的一句話來結束對大家的解答:“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一定能夠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228096.html
相關閱讀:大學生創業要過的20道坎
給畢業生的一封信:賺錢救世界
鄭大5名保安考研成功,現實版?絲逆襲
大學勵志文章:多努力一次
大學勵志:是什么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