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13歲大學生范書愷總結在清華第一年覺得“比高三還要辛苦”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大學生勵志 來源: 記憶方法網

8月27日上午,清華大學啟動新生軍訓,機械工程系最小新生、13歲的范書愷格外顯眼,他就是通過“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進入清華的。

“你知道農村孩子最大的缺點是什么嗎?”接受采訪時,這個身高一米八、皮膚黝黑的男生突然問道。

“是自卑。”他自問自答。說完這幾個字,楊弘毅低下頭沉默了一會兒,再抬起頭時,滿臉淚水。

3年前,18歲的楊弘毅讀高二。那年的國慶節,他的母校??某國家級貧困縣的唯一一所高中,選拔了30名成績優秀的貧困生到北京,游清華、爬長城,楊弘毅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來北京,楊弘毅感覺挺興奮,但對于考清華大學這件事,他那時“連想都不敢想”.

確實,近年來,寒門學子上名牌大學的幾率越來越小。有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跌至一成多,清華大學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

為扭轉這一狀況,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出《關于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專項計劃”),決定自年起,“十二五”期間,每年專門安排1萬名左右招生計劃,以本科一批高校為主,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源。該計劃旨在增加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013年,這一計劃招生人數增至3萬名。

楊弘毅正是通過“專項計劃”進入了清華。年,跟楊弘毅一樣,通過該計劃進入清華的貧困地區考生一共30人。這一年,清華大學自己也推出了“自強計劃”,跟中國人民大學的“圓夢計劃”一樣,該計劃面向的是“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民族地區,且自強不息、德才兼備的高中畢業生”.該計劃年共錄取29人。2013年,通過“專項計劃”和“自強計劃”進入清華的貧困地區學生達到76人。

清華大學招生辦向中國青年報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這些寒門學子有不少分布在水利工程系、化學系、機械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工業工程系等農村地區緊缺的專業人才領域。

然而,種種狀況表明,這群學生在融入著名大學的過程中,遭遇了種種難題。盡管,為了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學校,順利學習和生活,各大高校都出臺了多項幫扶政策,如清華北大的“雙導師”制、與知名校友“結對子”等,但是,一些現實問題仍在困擾著他們。這也表明,事關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每一個環節都值得重視。

差距

“在我之前,我們高中十年沒出過上清華的學生了!睏詈胍阕谇迦A大學最大食堂的一個角落里,局促而迅速地吃著午飯,“我一會兒還有課,暑假小學期的專業課,很難”.

1992年,楊弘毅出生在黃土高原一個只有30戶人家的小村莊,父母都是農民,家里3個男孩,楊弘毅最小。一年一季種在20畝梯田上的玉米,是家庭收入最主要的來源。楊弘毅的母親小學二年級就輟學在家,父親念到初中畢業就沒再繼續念下去。

而現在,楊弘毅的3個室友都來自省會城市,其中一個有生物奧賽加分,一個是體育特長生。他的經歷,在室友們看來不可想象。

不像城市里的小學,他上的小學只有一間教室,一到六年級的20個學生全擠在這間教室里上課。唯一的老師給其中一個年級講課時,其他年級的學生就做作業。

上到小學三年級,楊弘毅覺得村小實在太差了,想轉到縣里的學校,但沒有小學愿意接收,覺得他會拖班級的后腿。后來,一個在縣城中學當會計的親戚幫了忙,“硬把我說進去了”.

縣城的教育經歷讓他很壓抑,“基礎差,拼音念不準,語文老師都笑話我”.

年6月,復讀了一年的楊弘毅再次參加高考。報志愿時,班主任向他推薦了“專項計劃”.

“這個計劃,當時在我們省只招一個專業的學生,就算錄不上也不影響第一志愿,我就報了!苯Y果,楊弘毅以低于清華大學在該省錄取分數線30分的成績,成為該省當年唯一通過這個計劃進入清華園的學生。

回想起來,楊弘毅已很難記起剛來清華時的興奮。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清華上的第一節專業課,緊張而不知所措。

“一上課,沒聽懂,心里很緊張,感覺周圍人好像都能跟上!闭n下,他按老師的講義惡補,仍然收效不大。此后,就跟“條件反射一般”,他一上課就緊張,越緊張,越聽不懂。

除了課堂上的自我施壓,與同學的比較也讓這個昔日的好學生“壓力山大”.

談到和其他人的學習差距,楊弘毅停下手中的筷子,眉頭緊鎖:“我真覺得自己悟性不夠,智商低。我課后做四五個小時都做不出來的題目,很多人課上就做完了!

學習的壓力影響到了他的身體健康。最嚴重的時候,他去了校醫院,拿回來一張“強迫癥”的診斷書,“斷斷續續吃了兩個月的藥”.

同樣感覺學業受挫的,還有來自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的溫發琥。他是清華大學首批“自強計劃”選拔出的29人之一。

溫發琥家里的生活來源主要靠父母在鎮上擺攤賣水果,“勉強維持生活”.高考那年,清華在甘肅理科的錄取線是658分,他考了625分。借助“自強計劃”的選拔,溫發琥進入了清華。這在他的中學是件大事,因為該中學也已經十年沒出過考上清華的學生了。

但這種榮耀很快就被學業壓力蓋過。年11月,第一次期中考試,溫發琥的幾門功課分數都在70分左右,頗感心情不順的他,在網絡上感嘆道:“我真想知道,自己還有沒有資格繼續待在這個地方!

被英語系錄取的張輝也是如此,他入學后“很頭大”:“我當時沒想到會被調劑到英語系,第一志愿報的是法學院,沒錄上。”

高考前兩個月,張輝得知自己通過了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選拔,滿足高考總分降60分錄取的條件。讓張輝頭疼的是,英語并非自己的強項,而同班同學多為大城市重點外國語學校保送或考入的學生,“聽力和口語基礎都比我好太多,我感覺很難追上他們,努力之后成績也還是居中下游,大一整個學年都挺消沉的”.

苦惱

作為清華大學的學生,楊弘毅只有在家鄉才能感覺到家鄉人對這一身份的“驕傲與尊重”.

但清華園的生活跟他原來預想的不一樣。沒來清華前,楊弘毅憧憬的大學生活輕松而又豐富多彩,“除了學習,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他對社會工作很感興趣,也期待遇到一個“質樸、善良”的女孩,在校園談一場戀愛。

然而,過去的一年,他的校園生活既簡單又辛苦。除了偶爾踢場球,他的其他課余時間都用來上自習,“補差距”.

總結在清華的第一年,他覺得“比高三還要辛苦”.

他用足球場上的釋放來幫自己減壓??與一幫不認識的人踢球,“出一身汗,回去沖個澡,感覺特別好”.

大一上學期,楊弘毅加入了系里的足球隊,但隊里“很多學長踢得太好了”,他還一直沒獲得上場的機會。

周末時,他偶爾會和原來的好哥們兒網上聊天。高中同學中,和他一樣通過“專項計劃”進入名校的有4個,“分別去了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學習這塊兒,我也和他們交流過,都感覺壓力很大、很吃力”.

心里不好受時,楊弘毅找到心理老師求助,老師讓他“換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多想一想自己的優點”.

楊弘毅對此更茫然,不知道自己有啥優點。

與楊弘毅同專業的趙齊峰,也是通過“專項計劃”進清華的,境況更不容樂觀。他因為跟不上所在專業的學習進度,曾多次向招生辦提出轉系申請,但專項生招生計劃規定,“專項生在校學習期間不轉學,不轉專業”.

趙齊峰的同學透露,他在大一第一學期掛科兩門的情況下,開始消極厭學,“每天讀小說,寫寫詩,挺逃避現實的”.

張輝的苦惱,則在于心事無人傾訴。張輝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到頭,就過年時回家幾天”.他高考時,父母也不在身邊,F在每周一次的“親情通話”,話題多圍繞“身體上的囑咐和關心”,往往說不到10分鐘,電話就掛了,有心里話也沒法說。

勵志簽名/勵志簽名/勵志簽名/勵志簽名/上一頁勵志簽名/1勵志簽名/2勵志簽名/下一頁勵志簽名/勵志簽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36096.html

相關閱讀:大學生創業要過的20道坎
鄭大5名保安考研成功,現實版?絲逆襲
大學勵志文章:多努力一次
給畢業生的一封信:賺錢救世界
大學勵志:是什么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