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歌
【年代】:宋
【作者】:文天祥
【作品】:正氣歌
【序】: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 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 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 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 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贡藲庥衅撸釟庥幸,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 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正氣歌原文】: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逐一垂圖畫: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驗槎山犊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決裂。是氣所澎湃,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陰房冥鬼火,春院?入夜。
牛驥統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望浮云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愚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舊道照色彩。
正氣歌翻譯:
天地之間正氣存,賦予形體雜紛紜。地上江河與山岳,天上日月和繁星。
人有正氣叫浩然,充塞環宇滿盈盈。國運應清明太平,除盡胡寇報朝廷。
國難當頭見氣節,永垂青史留美名。齊國太史不懼死,崔杼弒君載史籍;
晉國董狐真良史,手握“書法不隱”筆;韓國張良雪國恥,椎殺秦皇遭通緝;
蘇武留胡十九年,終日手持漢朝節;巴郡太守老嚴顏,情愿斷頭不讓步;
晉代侍中名嵇紹,為救國君灑熱血;張巡當年謫睢陽,恨之入骨討逆賊;
常山太守顏杲卿,罵敵罵斷三寸舌;遼東管寧“著高帽”,清操自勵若冰雪;
諸葛《出師》復漢室,鞠躬盡瘁何壯烈!祖逖渡江誓擊楫,奮威慷慨吞胡羯;
秀實奪笏擊狂賊,賊頭破裂直流血。浩然之氣多磅礴,志士英名萬古存。
每當正氣貫日月,誰把生死放在心。 地靠正氣得以立,天靠正氣成至尊。
三綱靠此得保持,道義以此為本根?蓢@我生逢濁世,競無才力救危亡。
被俘仍戴南國帽,囚車押我到北方。折磨殘害何所懼,嚴刑只當飲糖漿。
牢房死寂見鬼火,春來緊閉黑茫茫。老牛駿馬共槽食,雞窩里面棲鳳凰。
一旦染病便逝世亡,枯骨棄野多悲涼。如斯惡境囚兩載,各種毒害不能傷。
牢房陰沉令人哀,是我安泰之天堂。豈有智謀與巧計,能防邪毒來傷身。
光明正大忠義心,我視生死如浮云。我心悲傷悠綿綿,好似蒼天哪有邊?
賢哲雖然已遠去,模范令我心更堅。檐心展讀圣賢書,光華照徹我相貌。
正氣歌鑒賞
《正氣歌》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趙?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脅利誘,但始終堅貞不屈。1281年夏,在濕熱、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寫下了與《過零丁洋》一樣名垂千古的《正氣歌》。他在自序中說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多少,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 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幸虧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贡藲庥衅,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該詩慷慨激動,充足表示了文天祥的傲雪欺霜的愛國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絕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誘之后,文天祥在刑場向南拜祭,從容就義。其絕命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嫡幾無愧。”
抗元好漢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于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是抗元豪杰文天祥曾被元朝關押三年的處所。文天祥祠現有前后兩進院落,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鐫刻著文天祥當年在這里寫作的有名詩篇《正氣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力的“指南樹”。
文天祥,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1236年生于詩書之家,1256年21歲時赴南宋國都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應試,得中狀元。1259年,文天祥為父守孝三年期滿,正式步入仕途時,南宋已面臨蒙古雄師南下入侵的危急局勢。憂心如焚的文天祥上書朝廷,揭穿奸臣誤國劣跡,并提議“建立方鎮、各守一方”,即軍事防備按地段承包義務制,然而“書奏、不報”,不被搭理。正直憂國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終遭壓抑、排擠。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20萬再次侵宋。南宋固然有兵70余萬,但主幼臣奸,一觸即潰。文天祥捐出家產,籌餉召募民兵5萬進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攔,解除兵權。
1276年陰歷正月十八日,伯顏元軍進抵距臨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陳宜中畏敵逃遁。正月十九日,時任臨安知府的文天祥臨危授命,被朝廷授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議降。掌權的太皇太后謝氏授意如能談成,能夠讓小天子向忽必烈稱侄子,切實不行,稱孫子也許可。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見伯顏,說本人只議跟,不議降,并請求元軍先撤兵,后會談。伯顏大怒,拘留收禁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謝氏率南宋君臣舉國投降。
1276年陰歷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動身前往大都(今北京)。半途在鎮江停留時,文天祥與錯誤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晝夜設計逃脫,歷盡艱險經儀征、揚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歸南宋家鄉。在長江口繞道先北后南曲折航行時,文天祥在船上寫下了恥辱感人的詩篇《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赤忱照汗青。經由兩個多月的奔走,文天祥終于回到浙江溫州。爾后,不肯降元的官員們擁破已經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為帝,樹立了茍延殘喘的小朝廷。南宋故鄉一度只靠文天祥率軍獨撐殘局,終于眾寡懸殊,于1279年陰歷十仲春二旬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兵敗,再次被俘。
元軍押著文天祥,走海路經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疆)。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279年陰歷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解到達大都,安頓在館驛。元世祖忽必烈很贊美文天祥的才華,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文天祥不為所動,嚴詞謝絕,后于十月初五日被關進兵馬司牢房(在今府學胡同)。
文天祥在關押三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愛國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穢氣等七氣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傳播、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系數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身提審,作最后的勸降,并承諾授予丞相官職。文天祥告知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巷)大方捐軀,長年48歲。文天祥在法場寫下了絕筆詩后倆句:
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
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
【作者小傳】: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寶佑四年(1256)舉進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長驅東下,文于故鄉起兵抗元。次年,臨安被圍,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往敵營議和,因堅定抗爭被拘,后得以脫逃,轉戰于贛、閩、嶺等地,兵敗被俘,堅貞不屈,就義于大都(今北京)。能詩,前期受江湖派影響,詩風平淡,后期多表現愛國精神之作。存詞未幾,筆觸有力,情感強烈,表現了作者英武不屈的勇敢氣勢,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選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95978.html
相關閱讀:毛澤東詩詞
古代關于贊美女性的詩歌集錦
青春勵志詩歌5首
關于夢想勵志詩歌朗誦
關于經典的英語勵志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