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學子的清華一年
8月27日上午,清華大學啟動新生軍訓,機械工程系最小新生、13歲的范書愷格外背眼,他就是通過“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進入清華的。
“你知道農村孩子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嗎?”接受采訪時,這個身高一米八、皮膚漆黑的男生忽然問道。
“是自大。”他自問自答。說完這幾個字,楊弘毅低下頭緘默了一會兒,再抬開端時,滿臉淚水。
3年前,18歲的楊弘毅讀高二。那年的,他的母校——某國家級貧困縣的唯逐一所高中,選拔了30名成績優良的貧困生到北京,游清華、爬長城,楊弘毅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來北京,楊弘毅感覺挺高興,但對于考清華大學這件事,他那時“連想都不敢想”.
確切,近年來,寒門學子上名牌大學的幾率越來越小。有研討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一直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跌至一成多,清華大學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
為扭轉這一狀態,2012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分發出《對于實行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告訴》(以下簡稱“專項計劃”),決議自2012年起,“十二五”期間,每年專門部署1萬名左右招生計劃,以本科一批高校為主,面向集中連片特別艱苦地區生源。該計劃旨在增添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級教育的機會。
2013年,這一計劃招生人數增至3萬名。
楊弘毅恰是通過“專項計劃”進入了清華。2012年,跟楊弘毅一樣,通過該計劃進入清華的窮困地區考生一共30人。這一年,清華大學自己也推出了“自強計劃”,跟中國國民大學的“圓夢計劃”一樣,該計劃面向的是“長期學習、生涯在鄉村地域、邊遠貧苦地區或民族地區,且發奮圖強、品學兼優的高中畢業生”.該計劃2012年共錄取29人。2013年,通過“專項計劃”和“自強計劃”進入清華的貧窮地區學生到達76人。
清華大學招生辦向中國青年報提供的統計材料顯示,目前,這些寒門學子有不少散布在水利工程系、化學系、機械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產業工程系等農村地區緊缺的專業人才范疇。
然而,種種狀況表明,這群學生在融入知名大學的進程中,遭受了種種困難。盡管,為了輔助他們盡快融入學校,順利學習和生活,各大高校都出臺了多項幫扶政策,如清華北大的“雙導師”制、與著名校友“結對子”等,然而,一些現實問題仍在困擾著他們。這也表明,事關教育公正的公共政策,每一個環節都值得器重。
差距
“在我之前,咱們高中十年沒出過上清華的學生了。”楊弘毅坐在清華大學最大食堂的一個角落里,局促而敏捷地吃著午飯,“我一會兒還有課,暑假小學期的專業課,很難”.
1992年,楊弘毅誕生在黃土高原一個只有30戶人家的小村落,父母都是農夫,家里3個男孩,楊弘毅最小。一年一季種在20畝梯田上的玉米,是家庭收入最重要的起源。楊弘毅的母親小學二年級就輟學在家,父親念到初中畢業就沒再繼承念下去。
而現在,楊弘毅的3個室友都來自省會城市,其中一個有生物奧賽加分,一個是體育特永生。他的閱歷,在室友們看來不可設想。
不像城市里的小學,他上的小學只有一間教室,一到六年級的20個學生全擠在這間教室里上課。唯一的老師給其中一個年級講課時,其他年級的學生就做功課。
上到小學三年級,楊弘毅覺得村小切實太差了,想轉到縣里的學校,但沒有小學樂意接受,覺得他會拖班級的后腿。后來,一個在縣城中學當會計的親戚幫了忙,“硬把我說進去了”.
縣城的教育經歷讓他很壓制,“基礎差,拼音念不準,語文老師都笑話我”.
2012年6月,復讀了一年的楊弘毅再次加入高考。報意愿時,班主任向他推舉了“專項打算”.
“這個計劃,當時在我們省只招一個專業的學生,就算錄不上也不影響第一自愿,我就報了。”成果,楊弘毅以低于清華大學在該省錄取分數線30分的成就,成為該省當年唯一通過這個計劃進入清華園的學生。
回憶起來,楊弘毅已很難記起剛來清華時的高興。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清華上的第一節專業課,緊張而手足無措。
“一上課,沒聽懂,心里很緊張,感到四周人似乎都能跟上。”課下,他按老師的講義惡補,依然收效不大。爾后,就跟“前提反射個別”,他一上課就緊張,越緩和,越聽不懂。
除了課堂上的自我施壓,與同學的比擬也讓這個昔日的好學生“壓力山大”.
談到和其別人的學習差距,楊弘毅停下手中的筷子,眉頭緊鎖:“我真覺得自己悟性不夠,智商低。我課后做四五個小時都做不出來的標題,很多人課上就做完了。”
學習的壓力影響到了他的身體健康。最重大的時候,他去了校病院,拿回來一張“逼迫癥”的診斷書,“斷斷續續吃了兩個月的藥”.
同樣感覺學業受挫的,還有來自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的溫發琥。他是清華大學首批“自強計劃”提拔出的29人之一。
溫發琥家里的生活來源主要靠父母在鎮上擺攤賣生果,“委曲保持生活”.高考那年,清華在甘肅理科的錄取線是658分,他考了625分。借助“自強計劃”的選拔,溫發琥進入了清華。這在他的中學是件大事,由于該中學也已經十年沒出過考上清華的學生了。
但這種光榮很快就被學業壓力蓋過。2012年11月,第一次期中測驗,溫發琥的幾門作業分數都在70分左右,頗感心境不順的他,在網絡上感慨道:“我真想曉得,自己還有不資歷持續待在這個處所。”
被英語系錄取的張輝也是如斯,他入學后“很頭大”:“我當時沒想到會被調解到英語系,第一志愿報的是法學院,沒錄上。”
高考前兩個月,張輝得悉自己通過了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選拔,滿意高考總分降60分錄取的條件。讓張輝頭疼的是,英語并非自己的強項,而同班同學多為大城市重點本國語學校輸送或考入的學生,“聽力和書面語基本都比我好太多,我感覺很難追上他們,盡力之后成績也還是居中下游,大一全部學年都挺低沉的”.
苦惱
作為清華大學的學生,楊弘毅只有在故鄉能力感覺到家村夫對這一身份的“自豪與尊敬”.
但清華園的生活跟他原來料想的不一樣。沒來清華前,楊弘毅向往的大學生活輕松而又豐盛多彩,“除了學習,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他對社會工作很感興致,也等待遇到一個“純樸、善良”的女孩,在校園談一場戀愛。
然而,從前的一年,他的校園生活既簡略又辛苦。除了偶然踢場球,他的其他課余時光都用來上自習,“補差距”.
總結在清華的第一年,他覺得“比還要辛勞”.
他用足球場上的開釋來幫自己減壓——與一幫不認識的人踢球,“出一身汗,回去沖個澡,感覺特殊好”.
大一上學期,楊弘毅參加了系里的足球隊,但隊里“許多學長踢得太好了”,他還一直沒取得上場的機遇。
周末時,他偶然會和本來的好哥們兒網上聊天。高中同窗中,和他一樣通過“專項計劃”進入名校的有4個,“分辨去了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學習這塊兒,我也和他們交換過,都感覺壓力很大、很吃力”.
心里不好受時,楊弘毅找到心理老師求助,老師讓他“換一種對待事物的方法,多想一想自己的優點”.
楊弘毅對此更茫然,不知道自己有啥優點。
與楊弘毅同專業的趙齊峰,也是通過“專項計劃”進清華的,境況更不容。他因為跟不上所在專業的學習進度,曾屢次向招生辦提出轉系申請,但專項生招生計劃規定,“專項生在校學習期間不轉學,不轉專業”.
趙齊峰的同學流露,他在大一第一學期掛科兩門的情況下,開端消極厭學,“天天讀小說,寫寫詩,挺回避事實的”.
張輝的苦惱,則在于心事無人傾訴。張輝父母長年在本地打工,“一年到頭,就過年時回家多少天”.他高考時,父母也不在身邊,F在每周一次的“親情通話”,話題多繚繞“身材上的吩咐和關懷”,往往說不到10分鐘,電話就掛了,有心里話也沒法說。
據懂得,上述問題在“專項籌劃”和“自強方案”進來的生源中有必定的廣泛性。
遠景
事實上,楊弘毅們也在努力融入學校。
雖然學習吃力,但從小勤懇的楊弘毅并沒有氣餒,“大一時,我成績中下游,壓力很大。這學期已經回升到中游了”.
2013年暑假,楊弘毅修了一門專業課。雖然學得挺辛苦,但結課考試,他感覺“施展得還不錯”.此外,社會工作才能和綠茵場上的球技也“越來越好”.
但想到接下來3年的大學生活,他還是會焦急:“感覺和別人差距挺大的,還是愿望能有人指點一下。”
固然他自己認為沒啥長處,但室友們不這么以為。在他們眼中,這個寢室獨一的專項生性分外向,待人格外渾厚、仁慈。
“他總能遇到一些奇葩經歷。”室友王勇說起楊弘毅的清華一年,印象最深入的,是他看待“求助者”的寬容和單純。
“有次晚自習,一個生疏女孩在教養樓里叫住楊弘毅。她說在清華溫習考研,沒地兒住,沒處洗衣服,遞過來一包衣服,問他能不能幫忙洗。”室友彭飛說,他沒想到的是,楊弘毅接過了對方的衣服,還借給了她130塊錢。
后來,女孩取走了楊弘毅幫忙洗好的衣服,卻始終沒還上借走的錢。只管室友們一致認為“確定碰到騙子了”,但楊弘毅想了想說,再遇到相似情形,“仍是不好心思謝絕”.
實在,楊弘毅手頭并不拮據。提到對“專項規劃”的倡議,他說盼望能減免膏火。但他又彌補道,學校當初給的已經不少了,“我覺得已經足夠了”.
對于“自強計劃”生源,除了最高60分的降分錄取優惠,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還為每名同學一次性提供1萬元的贊助。“專項計劃”在招生中雖然強調“專項生與其余學生等同享受獎助學金政策”,但入學后,并不會為這些學生供給同一的學費減免,只有畢業后到貧困地區就業和服務的專項生,才干依照有關劃定享受學費彌補和國度助學貸款代償等優惠政策。
“感覺自己經濟上挺寒磣的,和同學出去,什么也不敢買。”在清華的第一年,楊弘毅每月破費700元左右,其中約500元用于吃飯。
現在,溫發琥和張輝受益于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后續培育辦法——“雙導師”制,即一名所在院系專業老師輔導學生的課程學習,一名所在院系畢業的校友“一對一”領導該生的個人發展。
與張輝結對子的校友也是“苦出生”.每個月,這個校友都會抽出機會和他聊一個多小時,“他會跟我說他讀書時的一些感觸,告知我,很多問題他當年也遇到過,讓我緩緩來”.
溫發琥在學校藏書樓找了一份勤工儉學的工作,“一小時掙17塊錢,一周差未幾能拿到100塊。”這個自稱性情“像哈姆雷特一樣糾結”的男生,通過這份工作意識了良多人,“在清華的這一年,我感到本人總歸是成長了。要是一年前,我可能都不會接收采訪,不會跟你說這么多。”
對趙齊峰,清華大學招生辦了解到他的訴求后,及時將情況反應給了教導部,目前得到的回應是,連續“不轉專業”的政策。
筆者想采訪趙齊峰,他婉拒了,在短信中回復說:“在這一問題上,我已沒了發言權。但我仍想說,‘專項政策’很好,也很感激這政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86820.html
相關閱讀:大學勵志:是什么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給畢業生的一封信:賺錢救世界
鄭大5名保安考研成功,現實版?絲逆襲
大學生創業要過的20道坎
大學勵志文章:多努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