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據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暢銷書改編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第7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上)》全球公映,在票房持續飆升的同時,也將我們帶入了一個超凡脫俗的神奇世界。
騎著飛天掃帚打球、穿著隱形衣來去自由的魔法世界在漫長的寒冬讓人眼前一亮,也獲得了《紐約時報》“堪比《綠野仙蹤》、《魔戒》一般引人入勝”的盛贊。
然而,電影《哈利·波特》系列雖然要結束了,但它帶來的“魔法”啟示,剛剛開始。著名評論家譚飛表示,與國外電影相比,中國人的想象力受到了太多限制。的確,放眼世界,“madeinChina”(中國制造)隨處可見,而“creationinChina”(中國創造)卻如鳳毛麟角。一項網絡調查顯示,超過半數人認為中國人的創造力退步了。另一項關于青少年創造性人格特征的調查也顯示,僅有7.3%的中國孩子同時具有“自信心與合作性”、“興趣與好奇心”、“懷疑精神”和“意志力和進取精神”的創造性人格特征。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引以為傲,而現在,我們的科技創新水平已然落后于發達國家。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創造力,讓中國陷入“制造大國與發明小國”的尷尬?首先,教學方法僵化。“填鴨式”應試教育,使學生總是按常規思維解決問題,標準答案更是扼殺了孩子問“為什么”的權利。據說有道題問“彎彎的月亮像什么”,一個小朋友回答“像香蕉”,結果被老師毫不留情地打了“紅叉”,因為“彎彎的小船”才是標準答案。正如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所說的,“孩子們入學時像‘問號’,而畢業時像‘句號’。”
其次,知識運用不足。如今,家庭、社會和學校都片面看重分數,而忽略個性的培養和發展。“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愈演愈烈,導致知識學得多用得少,失去應有的活力。再次,認知態度偏差。在大部分人眼里,只有創立日心說、發現抗生素、創立進化論,這種非凡的成就才是創造,這是一種“特殊能力”,普通人難以企及。殊不知,真正的創造力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之處,就像美國心理學家斯坦伯格所說的,“日常生活中的創新表現是創造力的最大表現。”
要說中國人天生創造力不足,恐怕無人相信。要想培養創造力,第一,保持好奇心。換一種眼光看平常事,把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起來。比如像愛迪生那樣,找一找杯子的100種用途。第二,激發想象力。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表示,發散思維是創造力的主要特點之一。通俗地講,就是要“異想天開”,任憑自己的思想天馬行空。第三,發出質疑聲。問一問“真的還是假的?”嘗試打破條條框框,像“司馬光砸缸”那樣,與眾不同地思考,拓展思路,尋求新的可能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028128.html
相關閱讀: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
每年一信
保持住心理年齡年輕的途徑
松垮的黃襯衫-心靈雞湯
時間留下的總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