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干部家庭,下過鄉,當過知青,1980年進入銀行工作。我剛擔任某銀行重慶市分行房地產信貸處處長時,掌握著對全市房地產貸款直接調查的準入權,一度深感責任重大,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十分謹慎,暗暗告誡自己要廉潔自律、克己奉公。我曾經和自己約法三章:不與不符合貸款準入條件的企業交往;不與社會上人品、口碑不好的人交往;不以權謀私吃拿卡要。
讀著這樣的文字,聽著這樣的話語,相信誰都不會把說出這番話的人與貪官聯系到一起、想像到一塊,然而,接著讀下去、聽下去,真的讓人“暈”了。
隨著任職年限的延長,我逐漸滋生了一種“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想法,覺得自己工作太累太苦,貢獻與利益分配不公,思想出現滑坡,享樂主義開始抬頭。尤其是看到一些原本實力不強、靠銀行貸款扶持起來的房地產開發商,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坐奔馳開寶馬,自己的內心不再服氣,開始羨慕他人悠閑與富足的生活。
至此,不用再讀下去、聽下去了,我們已經知道后面的結果了,因為這與所有貪官的墮落軌跡如出一轍,或者說是貪官“心理失衡”定律所決定的。說出這番話的、某銀行重慶市分行房地產信貸處處長何榮偉就是這種“心理失衡”定律的“犧牲品”。
據《《檢察日報》報道,被法院終審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的何榮偉,2001年至2007年2月,在審批貸款中,利用職務之便,共計收受多人賄賂116.5萬元。這是何榮偉在監獄組織的警示教育活動中作的現身說法。
而縱觀何榮偉的一生,也曾有過輝煌的過去,也曾為黨為人民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然而,人到中年,卻反而把握不住自己,把自己的政治生命當作賭注,心甘情愿地做金錢的俘虜。用何榮偉的話說,平心而論,我的三口之家每年的合法收入有20余萬元,可謂生活無憂。但每逢年關,見大多數人都這樣“禮尚往來”,我便放松了警惕,開始隨波逐流。就這樣,抱著一種矛盾的心情和僥幸的心理,我打開了心中對金錢貪婪的欲望。這不能說不是一種悲哀。
記得肖伯納先生有句名言: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得到了最想得到的;一是未得到最想得到的。當何榮偉在“心理失衡”的狀態下,似乎得到了他“最想得到的”東西,但同時也失去了尊嚴、信譽、人格乃至自由,一幕自導自演的人生悲劇也就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如此說來,又一個活生生的腐敗案例,又一件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再次給我們敲響了廉潔自律的警鐘: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特別是面對“金錢魔力”及其物質享樂的種種誘惑,一定要記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訓,要記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格言,要記住“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哲理,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牢固樹立“清廉是福”的理念,永遠保持平靜、坦然、清廉的心理狀態。
這樣,才能在心靈深處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腐墻”,才能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在種種誘惑面前,不迷失方向、不心理失衡,找準自己的平衡點,遠離腐敗,警鐘長鳴。否則,心理失衡就會成為墮落的前奏,成為走向墮落的“轉折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043017.html
相關閱讀:時間留下的總是真
松垮的黃襯衫-心靈雞湯
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
保持住心理年齡年輕的途徑
每年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