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紀伯倫的名著《先知》,其中先知曾這樣教誨弟子:“當你們宰殺一只畜禽時,你們應在心中對它說:‘當初屠宰你的力氣也將屠宰我,我同樣也會被吞食’;‘由于把你送到我手中的那一法則也將把我送到更強人的手中’;‘你的血跟我的血都不外是滋潤天國之樹的汁液’。”
“當你們用牙齒咀嚼一只蘋果時,你們應在心中對它說:‘你的種子將在我的體內生存’;‘你明日的花蕾將在我心中開放’;‘你的芳香融入我的氣味’;‘你我將帶著喜悅共度每一個節令’。”
固然紀伯倫是20世紀的人,但他卻寫出了最古老的情理,所有的食物都是生命。雞鴨牛羊、稻米大麥,人生,甚至酒,它們原來都是鮮活的,直到被我接收轉化。它們逝世了嗎?你可以這么說。然而你也能夠換個角度去看這條食物鏈的關聯:它們實在沒死,它們只是成了我的一部門,而我活著,這所有食物、這一切生物,都在我的體內與我獨特存活下去。直到有一天,塵歸塵、土歸土,我的肉身也將變成大地的一局部,變成其他生物的食物,其余微生物、動物與動物的生命養料。
名滿天下的南海高僧一行禪師愛好用橘子說法:吃一個橘子,你應當先聞一聞它表皮披發出來的氣息,欣賞它的色澤,而后才用手指剝開它,感觸那濺射出來的細雨般的汁液。吃的時候,你也應該緩緩地吃,以看待最昂貴食品的方法對待一只一般的橘子,專一而集中,細心咀嚼由酸至甜之間那最奧妙的變更。
簡直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宗教,都發明了食物的不簡略,滋味以外,它們首先是人類的性命起源;而生命,永遠不僅是物資罷了。因而,所有的文明、所有的宗教都存在著某種飯前飯后的禱告,這些祈禱一先一后地把全部進食進程框了起來,使它成為冥思的對象、修煉的過程、感恩的時候。于是,最能體現動物本能的進食行動變成了人類超脫的神圣轉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19363.html
相關閱讀:松垮的黃襯衫-心靈雞湯
每年一信
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
時間留下的總是真
保持住心理年齡年輕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