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干半島上的薩拉熱窩,往日熱鬧非凡的街頭空無一物,維斯·米斯其納市場已經沒有一塊平整的地段了——天空中的大氣仍在顫抖、大廈上的玻璃仍在碎裂、釀酒廠的酒水仍在流淌……戰火還沒有停息,炮彈在呼嘯,坦克在突進,子彈在飛舞。
下午四點,街頭上出現了一個人——瘦高個,一頭亂發,近乎可笑的八字胡,一副悲傷至極的神情。他穿著正式的音樂會演出服裝,右手抱著一把大提琴,左手拎著一個塑料椅,一步一步地朝前走,腳步很沉重、很堅定。他走到維斯·米斯其納市場中央,把塑料椅放在被迫擊炮砸出的一個彈坑旁,然后一動不動地肅立,闔上雙眼靜默一分鐘。接下來,他揚起雙手,左手握住大提琴的頸部,右手將琴弓搭上琴弦,莊重地開始演奏——音符漫漫飛揚,旋律款款流瀉……
在這一時刻,紛紛揚揚的戰火聲全部消失了,這個世界被音樂統治了。
就在前一天,1992年5月27日下午4點,薩拉熱窩圍城戰役進入最激烈時段,幾發追擊炮彈飛過來不偏不倚地落在維斯·米斯其納市場,頓時,整個市場被大火吞噬了,一群正在排隊等面包的普通市民被擊中,到處是殘肢斷臂,到處是鮮血和碎骨,當場22人喪生,70多人受傷。韋德蘭·斯梅洛維奇,薩拉熱窩交響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手親眼目睹了發生在窗外的慘劇,在經歷了巨大的悲痛后,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從第二天開始,在事件發生的地點演奏意大利作曲家托馬索·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慢板》——古典音樂中最為悲傷的樂章,每天為一個死去的人演奏,天天演奏,一共22天,以哀悼戰火中的罹難者。
面對呼嘯的炮彈和橫飛的子彈,韋德蘭·斯梅洛維奇沒有半點退縮,每天下午4點準時來到維斯·來斯其納市場中央,滿懷悲痛,泰然自若,一絲不茍地演奏《G小調慢板》。大提琴如泣如訴,渾厚的音符在留下一個個彈坑的街道上流瀉,緩慢的旋律在被戰火摧毀的時空中回蕩。他要用樂曲呼喚人們,控訴戰爭的殘酷以及罪惡戰爭對人類文明的摧殘;他要用樂曲鼓舞人們,在悲傷時刻保持無畏的勇氣,捍衛人性的尊嚴。他用音樂傳達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戰爭并未毀滅一切,世界并未完全失落,慈悲的花朵在愚蠢的暴行之下依然能夠盛開。
薩拉熱窩之戰是現代戰爭史上持續最久的城市包圍戰,戰事從1992年4月5日一直持續到1996年2月29日。根據聯合國估計,其間每天平均有329顆炮彈擊中該城,單日最高紀錄是1993年7月22日的3722次炮擊,造成11000多人死亡,56000多人受傷。
一天,兩天,三天,連續的22天里,韋德蘭·斯梅洛維奇天天做著一件事——下午4點,在維斯·米斯其納市場,或端坐在街道的碎石殘礫中,或斜倚在四周冒著黑煙的斷墻上,演奏托瑪索·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慢板》,演奏給荒涼無人的街道聽,演奏給四分五裂的汽車聽,演奏給躲藏在地下室里的普通市民聽……在此期間,他不敢確定自己能否活下來,幸運的是,盡管炮彈呼嘯子彈橫飛,他卻奇跡般地毫發無損。
這一場景,被一名俄羅斯攝影師捕捉住了,拍攝了一張照片:背景是坍塌的殘垣斷壁,灰暗的色調中透出一片明亮,韋德蘭·斯梅洛維奇穿著演出的燕尾服,左手握著大提琴,右手拉著琴弓,沉浸在忘我的演奏之中。我們仿佛聽得見隆隆的炮火聲,更聽得見炮火中的旋律:那一個個深沉而凝重的音符直逼人心,激發富有正義感的人們重拾人性的尊嚴與和平的生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276999.html
相關閱讀:每年一信
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
松垮的黃襯衫-心靈雞湯
時間留下的總是真
保持住心理年齡年輕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