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在《支配與服從:病態關系的雙重奏》一文中,談到了四種病態的維持人際關系的方式,分別是權力的游戲、依賴的游戲、迎合的游戲和性感的游戲。
權力的游戲和依賴的游戲,我已經詳細分析過,而“愚孝”者所使用的即是第三種病態的方式——迎合的游戲。
所謂迎合的游戲,概括成一句話即: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必須愛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大壞蛋。
不過,迎合者通常只意識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獻,而意識不到“否則”的威脅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會發現,他們似乎是那種能給予無條件的愛的人,因他們在頻頻做出付出后,經常會表示,他的奉獻不需回報的。
但實際上,迎合者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辦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美國心理學家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體關系心理治療》中談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海瑞因塔是一個中年單身母親,有兩個10多歲的孩子。她每天要開車接孩子上學和放學,當孩子坐上車后,她一定會提醒兩個兒子鎖好車門。然而,當孩子們試圖這樣做時,卻發現車門已關好。
這位媽媽在做什么?她為什么會多此一舉?
對此,卡什丹的解釋是,這是迎合者的經典行為模式。鎖好車門是意識層面的奉獻,海瑞因塔以此顯示,她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而提醒孩子們去鎖車門則是潛意識驅使的,她潛意識里希望孩子們發現,媽媽已做了奉獻。
歉疚感可能是我們最不愿意面對的一種感覺,尤其是,有人替我們做了我們本可以輕松做到的事情后,還巧妙地想給我們留下歉疚感,這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憤怒。
然而,迎合者不僅在助人時細致入微,也非常謹慎小心,他們會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們只是想幫你而已,他們不需要任何回報,你不必有壓力。
面對這樣的人,一開始我們很難能表達憤怒,我們甚至會因為自己心中的怒氣而感到內疚:“我怎么能對這么好的人生氣?”
不過,如果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你的憤怒會越來越難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別人表達怒氣,要么干脆遠離這個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兩個兒子就是這樣做的,他們成了問題少年,常在學校和社會上制造一些麻煩,而這是他們表達憤怒的方式,這憤怒本來是要對媽媽表達的,但媽媽這么好,他們怎么可以生媽媽的氣,于是他們把憤怒發泄到別處去了。
并且,他們和媽媽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這疏遠是為了減少媽媽迎合自己的機會,那樣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迎合者干嗎要這樣委屈自己?
這也是支配者為什么鐘情權力、依賴者為什么喜歡依賴的原因。
我們都想與別人親近,但很多人只學會了一種與別人親近的方式,支配者學會了權力的方式,依賴者學會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學會了奉獻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當對方疏遠他時,迎合者在恐慌中會對付出更加執著。但他越付出,對方越想逃離,由此這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最終迎合者最在乎的關系反而斷裂了。
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的兩個兒子的互動過程。在她沒有改變迎合的行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們就越想遠離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1322822.html
相關閱讀:時間留下的總是真
每年一信
保持住心理年齡年輕的途徑
松垮的黃襯衫-心靈雞湯
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