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商數簡稱情商,也稱為EQ,它包括主動性、同理心、心理調適能力、適應性、協調應變能力等。情商這個詞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出版的書籍里提出來的。戈爾曼教授認為:人的成功,智商指數只占20%,最重要的其它因素占到80%。而這其它因素就是情商。
我們不一定期望我們的子女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但是我們希望他們能得到最佳的發展,對他或她個體而言,要發展到極限。因此,要重視情商的培養。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兒童的情商呢?
一、主動性的培養
諾貝爾獎得主都具有主動性: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所謂主動性,是自發自愿地參與是人內心的一種積極因素是與被動、惰性相反的。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想方設法保護他們,什么都代勞,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困難,排除一切于擾.其實質就是溺愛。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積極的、自由發展的個性。結果培養出的孩子懦弱、依賴性強、能力差,這種個性心理特征熄滅了孩子的創造欲望。他們處處需要別人的指點與幫助,沒有開拓精神,智力發展受到限制,動手能力差。假如我們試圖不把孩子當做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把他們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家中的大小事都讓他們主動參與,讓他們積極發揮,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給他們下放應有的權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在心理上覺得自己正在長大,他們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心,不再依賴家長;開始試圖獨立思考,親自操作并試圖從家長的約束下解放出來。我們的家長切不可認為這是孩子們不聽話。相反,這正是孩子可喜的進步。應該鼓勵他們別出心裁,放手讓他們去想、去做、去體驗失敗,去感受成功。在孩子主動參與各項活動中,家長要引導得當,及時調控,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科學地教育他,和孩子同步成長。
二、同理心的培養
諾貝爾獎得主都具有同理心:為全人類謀幸福。所謂同理心,也就是設身處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懂得關心他人,理解他人。有同理心的人,往往被人們認為善解人意。在人際交往中,同理心起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通過讓孩子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來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比如:為災區小朋友獻愛心將自己的壓歲錢、零用錢捐給需要的同齡人,關心身邊的小伙伴。盡自己的能力,從行為上、學習上、生活上給他們送溫暖;到社區敬老院參加勞動,開展手拉手活動等等。孩子們通過具體活動在感情上從同情他人到關心他人和理解他人,這給孩子們帶來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勵志教育
三、心理調適能力的培養
諾貝爾獎得主都具有心理調適能力:百折不撓。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受。同樣一件事,有的人覺得快樂而有的人則認為不快樂。要想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去感受事物,去處理事物,就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這就是心理調適能力。
心理調適的過程對孩子來講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它有賴于家庭教育的同步,有賴于家長素質的提高,有賴于科學培養方法的體現。例如:一名老教授的兒子從小學到高中不僅學業一直名列前茅,其它方面也非常優秀,然而進了重點大學后在眾多的尖子生中難再獨占鰲頭,他輸了,但沒有輸得起。就因為考試分低,學校要他留級,他就離校出走了。究其根源這與他沒有得到父母親的正確教育有關。在孩子心理出現障礙時家長應及時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和孩子談談心,幫他分析失敗的原因,表現出對他的信任,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在苦惱中解脫出來。這樣,有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培養,也有利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孩子從此會從個人名利的小圈子里跳出來,胸襟會更加開闊,目標也會更遠大。這種教育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適應性的培養
諾貝爾獎得主都具有適應性:不管環境多么惡劣,都能隨遇而安,全神貫注進行科研。家長應是培養和鍛煉孩子生存能力的啟蒙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其創設生存難題。如對孩子不包辦一切,不有求必,應讓孩子參加各種勞動;在生活中減少享受,刻意鍛煉吃苦精神,在小朋友游戲中讓他體驗到失敗和不如意;經常把孩子放在強手云集的大環境中如參加各種比賽去鍛煉。這樣既可克服驕傲心理,催其奮進,又讓其在早期體驗挫折,增強心理免疫力;父母親結伴外出,讓孩子當一天家,自理生活、學習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而言等等。孩子適應能力的培養是和知識經驗的增加及各種能力的提高成正比例的,所以家長應有意識地拓展此類知識。如逆境中成長的事例和經驗切實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告訴孩子世上是沒有什么事情能把人難到的,井且幫助孩子用合理的方法疏泄消極情緒保持孩子積極快樂的心境激起他們獨自戰勝困難的勇氣并教結合適的方注。這樣的家庭教育在孩子們心靈上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在受教育中不單是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體驗到在父母親身邊的溫暖,體驗到天倫之樂,而且更是對信心意志、毅力、勇敢等情感因素方面的培養。
五、應變能力的培養
諾貝爾獎得主都具有應變能力:峰回路轉,觸類旁通。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應變能力強的人做事成功率高,受人歡迎,讓人們折服。然而應變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須要經過多方面的培養才能不斷形成的。新時期的家庭教育就要對小孩子從小滲透應變能力的培養;父母上班去了只有孩子一個人在家。突然有人來訪,怎么辦?孩子跟老人同住一屋,有一天老人突然病重,孩子應該如何處理?等等。孩子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極大地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也培養了他們臨危不亂的品質,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并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前些日子在一則報刊上報道了一個只有五歲大的外國小女孩,在一個大雪紛飛并且完全與外界失去通訊聯絡的晚上成功地幫助母親分娩的新聞。看完這則新聞真使我驚訝,使我沉思:假如小女孩對意外情況只會哭、只會怕,后果將不可想象,所以培養應變能力刻不容緩。
有了這種應變能力,遭到任何緊急情況都會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爭取到最好的結果。所以說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不單是能力,更是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總而言之,良好的家庭教育中藏著巨大的情商因素培養空間。如果我們的家長在整個家庭教育過程中始終以塑造孩子的心靈為本,從情感上關心孩子,從人格上尊重孩子,從日常行為規范上教育孩子,讓孩子從高層次的家庭教育中領悟其中的道理。那么,一個個和諧、快樂、安寧的高素質家庭就會象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也將不再遙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347364.html
相關閱讀:培養人脈的106個技巧,有心人一定要珍藏!
死撐出來的面子,最后往往反而讓你沒面子
你在我背后開一槍,我依然相信是槍走了火
改善人際關系的四大原則
裝糊涂是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