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法國學專家,給法國的小學生和上海的小學生先后出了下面這道完全一樣的測試題:一艘船上有86頭牛,34只羊,問:這艘船的船長年紀有多大?
法國小學生的回答情況是,超過90%的同學提出了異議,認為這道測試題根本沒辦法回答,甚至嘲笑的"糊涂"。顯而易見,這些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上海小學生的回答情況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學地做出了答案,86-34=52歲。只有10%的同學認為此題非;闹嚕瑹o法解答。做出正確回答的同學竟然只有10%!
這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很驚訝,兩國的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呢?他通過對上海這80%小學生的調查后發現,他們之所以做出的答案,是因為他們堅信不移地認為:"老師平時教育我們,只有對問題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話,就連一分也得不到。老師出的題總是對的,總是有標準答案的,不可能沒辦法做,也不可能沒有答案。"
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在總結這兩次實驗的時候,引用了下面的幾句話:
第一句話是笛卡爾說的:懷疑就是方法。
第二句話是法拉第說的:在學術上不盲從大師,他應當重事不重人,應當是他的首要。
第三句話是愛因斯坦說的:發現的過程是一個由好奇、疑慮開始的飛躍。
然后,他頗有感觸地講道:“應當教育孩子敬重老師,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沒完沒了的懷疑才是缺點。只有敢于懷疑,才能減少盲從。有懷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懷疑的影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435954.html
相關閱讀:彎一次腰后來沒完沒了的彎腰了
貪心的后果
兩支粉筆
聰明害死鷹
忘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