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擦桌子的主義”之排列組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心靈雞湯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凈,天底下就沒有臟桌子。每個人都“自掃門前雪”,就沒有他人的“瓦上霜”需要操心。相反,如果自己的桌子都擦不干凈,又哪里管得了別人的“門前雪”?

因為擦桌子,吳思和吳方有過一次“道德討論”。

吳思,大家都知道,是“潛規則”一詞的發明人。吳方,則是吳思大學里的同班同學,人大中文系78級的。當時,吳思是班長,吳方是副班長。副班長吳方喜歡擦桌子。他到教室后,先給自己擦,隨后給前后左右的同學擦,有時還擦全班的。次數多了,班長吳思就有點不舒服。他懷疑吳方這么做,是否矯情,是否虛偽,或者另有所圖。

后來,班長吳思跟副班長吳方談了一次話。再后來,非常“有思”的吳思,對這事做了反思。他寫了一篇文章,叫《擦桌子的主義》,刊登在《讀書》,也貼在了新浪博客。

很快就有了回帖。網友“沙如雪1991”說,有一次,兒子班級裝吊扇,掉下許多泥土。安裝完畢后,有一個同學拿起了抹布。他只把自己的課桌擦得干干凈凈,而且只擦到三八線的位置,連他同桌那邊都不肯擦。

這就好玩了。一個是擦遍全班,另一個是同桌的都不擦,堪稱兩個極端,兩個典型。

想都不用想,立馬就會有人做出判斷:吳思的同學吳方,是“道德的”:“沙如雪1991”兒子的那個同學,是“不道德的”。然而“道德的”吳方,卻受到吳思的質疑,難道吳思是“不道德的”?

吳思并沒有錯,因為事情原本就沒有那么簡單。

實際上,這事當中,包含了好幾組選項。比方說,擦,不擦;自己的,別人的;先,后;等等。做一個排列組合,至少會得出以下結果:

A,既不擦自己的,也不擦別人的;

B,只擦自己的,不擦別人的;

C,不擦自己的,只擦別人的;

D,既擦自己的,又擦別人的。

其中第四項,又可以分出兩種:

D -1,先擦自己的,后擦別人的;

D -2,先擦別人的,后擦自己的。

第一種(A自己別人的都不擦),當然不好。但,多半也只會被罵作“懶惰”,不會被視為“缺德”。第二種(B只擦自己的,不擦別人的),就麻煩了,很可能遭人鄙視。網友“沙如雪1991”就說:我聽完這件事,腦子里想的第一個問題是,這孩子的父母是什么人?

意思也很清楚:誰家的孩子,這么自私?

不過,如果我們暫時放下道德的判斷,只看事情的結果,那么,B決不比A差。至少,教室里還能有一張桌子是干凈的。而且,如果大家都像他那樣“自私”,整個教室還會干干凈凈。相反,都學A,又怎么樣呢?臟亂不堪。

顯然,A并不比B值得提倡。如果硬要反過來,說“寧肯大家都不擦,也不能只擦自己的”,那就類似于“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是“四人幫”的思維了。

既然是“四人幫思維”,為什么還有市場?就因為我們的潛意識中,往往有一種“容不得”。容不得什么?容不得別人“自私”,容不得別人“只顧自己”,更容不得只有一個人的桌子干凈。因此,要么都擦,要么都不擦。或者,要么都干凈,要么都不干凈。只擦你一個人的?不行!就你一個人干凈?沒門!

這其實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正是它,造成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不寬容”。比方說,只擦自己的桌子,就那么可恥嗎?我看未必。除非他把自己桌上的臟東西,都掃到了同桌那邊。那才是真該譴責的。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寬容“自私”。只不過,得是“有底線的自私”。這條底線,就是不能損害別人,不能通過“損人”來“利己”。損人利己是缺德。只利己,不利人,也不損人,就包涵一點吧!如果連這都不能容忍,那我們其實就學不會寬容。

第二個問題,就是“唱高調”。比方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么,具體到擦桌子這件事,哪個選項最符合這一道德高標呢?第三種,不擦自己的,只擦別人的(C)。但,誰要當真這么做,大家不覺得怪異嗎?再說了,你把別人的桌子都擦得干干凈凈,唯獨留下自己這張,打算咋辦呀?

也只有讓別人來擦了。自己的桌子,為什么要讓別人來擦呢?因為一旦擦了自己的,就不算“毫不利己”;唯獨只擦別人的,才算“專門利人”。

不過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只有你一個人“毫不利己”。結果,是全班只有你一個人的桌子是臟的。另一種,是大家都“專門利人”,整個教室干干凈凈。

這當然也很好。問題是,這個結果,跟“每個人都擦自己”的,有什么區別?既然沒有區別,為什么非得“我擦你的,你擦我的”,不能“我擦我的,你擦你的”?更何況,大家都擦別人的,跟“大家都擦自己”的,哪個更容易?當然是后者。那么,為什么不選更容易的呢?因為有“自私”之嫌。為了避嫌,只好作秀。中國歷史上有那么多的“道德秀”,原因就在這里。

實際上,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擦干凈,天底下就沒有臟桌子。每個人都“自掃門前雪”,就沒有他人的“瓦上霜”需要操心。相反,如果自己的桌子都擦不干凈,又哪里管得了別人的“門前雪”?如此簡單的道理,怎么就想不明白?

也只有一種情況可以另說,那就是別人不在場,或者無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施以援手,幫別人一把了。這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困難的時候;而幫助,又總是互相的。因此,為了培養互相幫助的精神,也不妨提倡D———既擦自己的,又擦別人的。像某同學那樣,順便擦一下同桌也不干,確實未免過分。舉手之勞的事都不做,還能指望他“救死扶傷”?多半會“見死不救”的。該同學如果當了醫生,我可不敢找他看病。

但即便如此,也大可不必“聲色俱厲”地去批判。相反,自己的桌子不擦,卻沖到隔壁教室去打掃衛生,倒是值得警惕,因為這不符合人之常情。道德必須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違背人情的做法,總是難免讓人起疑。

也許,這正是吳思當年要質疑吳方的原因。然而吳方的回答卻讓他大跌眼鏡———

“我沒有想那么多,隨手就擦了。手里有一塊抹布,擦一張桌子也是擦,多抹幾下也不費什么事。我沒想那么多。”

好一個“我沒想那么多”!難怪網友“沙如雪1991”要說,這是更接近于“圣”的人,因為他“天性純良質樸”。

我同意這個說法。而且我認為,如果當真有此“純良質樸”之天性,那就用不著爭論是“先擦自己的”,還是“先擦別人的”。先擦別人的,是“先人后己”;后擦別人的,是“推己及人”。前者謂之圣,后者謂之賢。二者殊途同歸,但后者更容易。畢竟,“及人之老”的前提是“老吾老”,“及人之幼”的前提是“幼吾幼”。孟子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俗之輩?故“吾從后”(先擦自己的,后擦別人的)。

順便說一句,接近于“圣”的吳方,也是這樣做的,而且“沒想那么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437810.html

相關閱讀:松垮的黃襯衫-心靈雞湯
時間留下的總是真
保持住心理年齡年輕的途徑
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
每年一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