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爾斯基的耳光
哲理的故事:
時間回到2009年4月2日,在歐洲舉行了一場南非世界杯足球預選賽,比賽雙方分別是大名鼎鼎的德國隊和實力不可小覷的威爾士隊。當比賽進行到下半場,場上突然風云大變。德國隊的隊長、中場大將巴拉克在一次防守后,抬手指責年輕的前鋒波多爾斯基,他認為波多爾斯基剛才的防守不夠積極。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正在為自己沒有進球而郁悶不已的波多爾斯基,抬手打了這位足壇名將一個耳光。面對這樣沖動無理的行動,觀眾都認為巴拉克一定會暴跳如雷,場面將難以收拾。但令在場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僅僅捂了一下臉頰,就迅速投入賽場,并最終領導德國隊取得了2∶0的佳績。賽后巴拉克面對媒體的追問,依然沒有指責波多爾斯基,而是表示這位小將還需要多多磨練。正是巴拉克的寬容,使得波多爾斯基免受輿論和足協的處罰,并最終在2010年的世界杯上大放異彩。而對于昔日的沖動和錯誤,波多爾斯基本人更是慚愧不已。他表示,巴拉克將是他永遠的偶像。
故事的哲理:
在一個組織中,領導者往往扮演著教練和園丁的角色,去蕪存菁,理性對待員工的錯誤和不足,巧妙引導并堅守自己的職責,不僅成就自己也能夠成就真正具有戰斗力的組織。心胸與格局,是一個優秀領導者必備的素質。
剪掉陳水扁的領帶
哲理的故事:
陳水扁做臺北市長時,有一次,他去美國德州的達拉斯考察。由于他很希望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臨時決定去一家當地的餐館用餐,因而遭遇了不小的尷尬。
原來,這家餐廳是當地卡車司機和牛仔們常常光顧的餐廳,餐廳門口豎立了一張大牌子寫著:“本餐廳禁止打領帶。”據說是因為早些年當地人農業人口居多,從不穿正裝。可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公司紛紛搬遷到此,達拉斯人口結構發生極大變化,有錢的外來人口建立起了城中城,本地人卻喪失了很多就餐和娛樂的環境。
當地的原住民很難接受這樣的變化,所以這家以當地人用餐為主的餐館為迎合客戶的感受,特意打出了不準打領帶的警示口號。陳水扁一行人并不知道這個歷史背景,大搖大擺走了進去,隨行人員中有人提醒陳說:“里面不能打領帶,您最好還是把領帶拿下來。”陳水扁不為所動,認為自己堂堂臺北市市長不打領帶有失身份。就在此時,牛排餐廳的老板突然從柜臺后面跳了出來,手拿一把剪刀,二話不說,就把陳水扁的領帶圈以下的部分剪了下來。受驚過度的陳水扁立刻和隨從離開了餐廳。
故事的哲理:
許多問題的發生其實不在于我們一時的疏忽,而在于我們習慣性的漠視,因為自己的身份、習慣、愛好和歷史經驗,就漠視不斷變化的情勢,最終走入危險境地是難免的。用自己認定的邏輯去“理解”和“應對”他人的邏輯,是跨文化管理甚至人際管理的大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555581.html
相關閱讀:聰明害死鷹
忘我的追求
彎一次腰后來沒完沒了的彎腰了
貪心的后果
兩支粉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