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壺與做人
壺是器皿界的儒者,它最能通人性。
常見人在書房里把玩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一只手托著,另一只手細細摩挲,或是兩手把壺托在手心里,捂熱壺身,然若細心呵護一個嬌弱的情人。
懂壺的人都說,壺是有靈性的。其實,一把壺就是一個人,一個人就是一把壺。
人講面子,壺講造型。人活一張臉,這說的是尊嚴;壺活一股氣,這說的是風骨。每一把壺里面都有一股氣撐著,每個人也是。
人存正氣,壺涵茶香。每把壺肚里都蓄著一口氣,有人這樣評價一把壺:上品乃是虛靜之氣,如空谷幽蘭、德馨怡人;中品乃是平庸之氣,雖八面玲瓏,卻了無個性;下品乃是混濁之氣,斷然是茍且敷衍、猥瑣不堪。(人生哲理故事情)
可見,做人與做壺都要用心在里面,存善心得善果,修善心,結善緣。這換算到一把壺身上,泡的是好茶,通體透香,是糟粕,則破了壺的金身,惹得一身腐敗氣。
每一個做壺的工匠都知道:做壺做到最后,就是做人,一個沒有婉約之心的人,他的壺是沒有內容的,一個沒有耐心的人,他的壺是不細膩的,一個沒有善心的人,他的壺只會糟蹋一匙好茶。
壺要心中有日月,人要心中有天地。
人有口說話,壺有嘴吐水。壺吐水,要吐瓊漿之水,人說話,要說陽光語錄。
做壺不必太具象,做人不必太較真。壺具象了,反倒成不了上品,人較真了,錙銖必較,鋒芒尖銳,反倒容易傷著別人。
做壺是底泥最好,出窯后火氣散盡,堪與玉色相媲美,一注沸水迎頭而下,壺身一轉,宛若一位出浴俏佳人。做人是飽經磨難的最出色。大多時候,出身太好,反倒成了一根絆馬索,阻礙了自己的奔跑;出身寒微,反倒洼地蓄勢,成就了人生的鳳凰飛騰!
做壺與做人,有時候,是一個道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767199.html
相關閱讀:裝糊涂是門藝術
改善人際關系的四大原則
你在我背后開一槍,我依然相信是槍走了火
培養人脈的106個技巧,有心人一定要珍藏!
死撐出來的面子,最后往往反而讓你沒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