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這些情緒隨著不同的狀況而有起伏和變化。若表現的強度與次數都在社會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則可以認定為合理的情緒表現;但若為莫名過度的不安、焦慮、憤怒、憂郁、緊張、懊惱就都屬于異常的情緒反應,狹義來說,也就是所謂的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健商的定義涵蓋廣泛,下列的公式有助于了解情緒的來源:
心理不健康的程度=生活壓力/適應能力+社會支持系統。
由此公式推論,改善心理健康亦即「情緒之調和」和下列三點有關:(1)減輕重大的生活壓力(2)增強個人的適應能力(3)尋求社會支援。不過,上述所言蓋屬理論層次,對于壓力管理實務部分,可分以下三點說明:
(一)那些危險因子易造成情緒障礙?也就是「情緒不好,易沖動」的危險因子。
1.慢性疼痛:例如骨刺、脊柱側彎、偏頭痛、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2.生理癥狀:頭暈、頸酸、腹脹、惡心、心悸、胸悶、經前痛等。
3.甲狀腺亢進或低下:以女性居多。
4.長期使用煙、酒、藥物的習慣:過度依賴物資者。
5.長年失眠者。
6.A型人格:個性敏感、急躁,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處事具急迫性,喜批
判周遭事物,對他人易生猜忌與敵意者。
(二)那些心理疾病會降低適應能力?
1.精神。褐饕腔颊叩耐怙@行為、認知思考、判斷、情緒、知覺發生嚴重障礙,而與現實脫節,令周遭他人感到莫名其妙或不可思議。患者往往因缺乏病識感而拒絕就醫治療。普遍的癥狀有妄想、幻覺、自言自語、怪異行為、人際退縮等。臨床上以精神分裂癥、躁郁癥、憂郁癥居多。
2.精神官能癥:俗稱神經質或神經衰弱,焦慮是此癥之核心癥狀,通?煞譃槿齻層次。在心理方面,會常感到緊張、恐懼或不安;在身體方面,則常伴隨有頭痛、暈眩、心悸、呼吸短促盜汗、顫抖、頻尿或腸胃不適、心跳加速等;在行為方面,會有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哭泣、挫折忍受度低的現象。另外該類病患也常有慮病現象,因而出入于各大醫院診所,但缺乏任何可證實之身體病變,主要是因個性、心理或社會壓力所造成的社會適應不良。臨床上以強破癥、恐慌癥、體化癥等居多。
(三)如何管理壓力及調和情緒?也就是如何提高我們的情緒智商EQ?
1.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鼓勵自我接受,肯定自我價值,凡事不苛求、不奢求、不強求十全十美,并能適應學習接受或拒絕別人的批評與要求。另外也能夠體任自己的長處,多提醒積極的內在語言,并給予自己正向的鼓勵,例如「我的同學都如此肯定我,我的表現并不差」、「雖然結果不是很棒,但我已經盡了全力」等自我對話。
2.常以合理的想法代替非理性的信念ABC理論:人的情緒大部分和自我的思考方式與內容有關,一個人可經由認知的改變來控制情緒的變化。當壓力事件A,Activatingevent發生時,若當事人抱持悲觀、消極、偏激的信念B,Belief,自然易引發失常的情緒、行為結果C,Consequence。例如一時工作不順利,若常存「我是個沒用的人」、「我注定要永遠失敗」等負向思考,那必然會產生郁悶、愁苦、悲傷的情緒甚至更因此罹患憂郁癥或走上自殺絕路。但若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嘛!」、「風水總會輪流轉」、「下次我可能會做得更好」等正向思考代之,并從失敗的啟示中加以檢討與改進,反而成為未來成功的助力。
3.社交技巧的練習:人是群體的動物,彼此互動間難免有所摩擦與沖突,無形中也造成你我情緒上的困擾。但若能抱持「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達觀態度,常用同理心待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相信必能營造出和諧穩定的人際溝通關系。
4.適度的肢體運動或訓練:例如坊間常見的有氧運動、氣功、坐禪等,或較為深層的肌肉放松術、冥想、瑜珈術等,皆是應付壓力或減低焦慮情緒的好方法。
5.溫和的藥物處理:醫囑的適量藥物,例如安眠藥、鎮定劑、抗焦慮劑、肌肉松弛劑等,或多或少具有緩和情緒的功用。
誠如諺語所言:「當一個人的拳頭握緊時,他便無法清楚思考!股钪袑映霾桓F的壓力,難免引發個體本身情緒的波動,而清微的情緒能夠激發個人的潛力,促成目標的達成;但強烈而深刻的負面情緒卻會造成自我挫敗或傷害人際關系,甚至引發難以挽回的悲劇。因此,如何有效面對壓力,適當管理情緒與自我認知,幫助自己享受生活,進而邁向幸福大道,相信是現代文明人必修的課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796384.html
相關閱讀:裝糊涂是門藝術
死撐出來的面子,最后往往反而讓你沒面子
改善人際關系的四大原則
你在我背后開一槍,我依然相信是槍走了火
培養人脈的106個技巧,有心人一定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