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付諸行動,不怕碰釘子,而且有毅力堅持下去,天底下沒有做不到的事。
貝蒂·杜絲代女士終生行善,她的事跡至今仍令人津津有味。1975年4月,越戰打得正劇烈時,她決心救命400個當地的孤兒,免得他們流浪街頭;先前她已收養了5個越南孤女,而她的前夫,派屈克·杜絲代曾有過一次婚姻紀錄,他與逝世去的妻子早已育有5名子女。
湯姆·杜利1954年曾在越南擔負美軍的海軍醫官,他輔助過不少難民逃離戰火。貝蒂表現:"湯姆·杜利是我心目中的巨人,他轉變了我的畢生。"因為受到杜利著述的影響,當時貝蒂拿出她所有的積蓄,應用假期前往越南,到當地的病院或孤兒院服務,次數多達14次。她曾在西貢一家由一名阮太太負責的"快活地"孤兒院服務,與院里的孩童樹立了深沉的情感。后來,阮太太在貝蒂的幫助下逃離了越南,前往美國喬治亞州,與她的10名孩子同住。
貝蒂個性踴躍,有了艱苦就會想措施解決。當她曉得這400名孤兒行將面臨無家可歸的窘境后,她立即打電話給阮太太,表示她會趕去越南,收養全體孩子,把他們帶到美國來。這是項相稱艱難的目的,但貝蒂下定信心要救出這些孩子。她的這段業績后來還被拍成片子《快樂地的孩子》,貝蒂一角由雪莉·瓊斯飾演。
她開端到處奔走,利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籌集必要的經費,包含接收捐款。她動搖地表示:"我要讓這些孩子在美國暖和的基督教家庭中成長,毫不讓他們受到戰斗的殘害。"這個信心是她最大的能源。
某個星期天,她由喬治亞州的班寧堡動身,前往越南,經由兩天的行程,抵達了西貢。一踏上越南的土地后,她開始快馬加鞭地四處和諧,愿望能戰勝種種阻礙,在周六凌晨前將400名孤兒順利地送上飛機。但就在她抵達時,當時社會福利局的官員常設告訴她,他們只能核準10歲以下的孩童離境,而且這些孩子還必須有出生證明。然而這些戰時孤兒能保住小命就算很榮幸了,哪有可能拿到什么出生證明呢?
貝蒂硬著頭皮,到當地醫院的小兒科部分,為夠資歷的219名孩童爭取出身證明。她回想道:"我基本不知道這些孩子的親生父母、誕生日期跟地點,我只好全部本人假造。"這是這些孩子保險分開此地的獨一盼望,若是錯過這次機會,他們就只能永遠陷在此地了。
貝蒂接著得為孩子支配住處而傷頭腦。她打電話給班寧堡的軍方,懇求聲援,但受到謝絕。她轉而向陸軍上將陳情,也碰了一鼻子灰。最后她只好求助于陸軍最高長官,無論她如何強調這件事有多急迫與主要,主座還是不肯給予正面回答。然而貝蒂并不灰心,她為此事已付出如此多的心力,絕不能這樣中途廢棄。她知道長官也是喬治亞州人,所以她打電話給長官的母親,懇請她助一臂之力。果然隔天晚上,長官親身來電向貝蒂表示,他已支配好班寧堡的學校,可臨時讓這些孩子居住。
雖然住宿的問題解決了,但更大的挑釁是如何將這些孩子帶離越南。貝蒂一抵達西貢時,便破刻要求美國駐當地的大使馬丁先生,協助她安排交通工具,好將孩子帶走。因為貝蒂底本盤算包下一架泛美班機,但保險公司大幅進步保費,她切實無力負擔。馬丁大使表示,假如貝蒂能將孩子的離境手續辦妥,他將全力支撐。最后當地政府官員終于簽訂了文件,馬了大使決定安排兩架軍機,將這200多名孩子送離越南境內。
這些孤兒由于缺少照料,個個養分不良,面有病容,而且他們從未離開過孤兒院,對外界的所有都非常懼怕驚慌。在等候離開的多少天內,貝蒂招集了美國士兵和義工來幫忙照顧這些孩子。終于在那個漂亮的禮拜六早上,200多名孩童離開了越南,飛向另一塊和平的土地。每位來送行的義工見到這一幕都深受激動,他們含著眼淚和孩童離別,心中充斥了喜悅及撫慰。
因為軍機只將孩童送到菲律賓,于是貝蒂必需承包另一架飛機。固然她得累贅21000美元的用度,但為了這些孤兒,她這個腰包掏得迫不得已。形式若不是如斯急切,貝蒂實在有機遇爭奪到免費飛翔。但她一刻都不愿遷延,決議盡快采用行為。
這些孩子在到達美國一個月內都紛紜找到收養的人家,而某些殘障孩童也在賓州約克的盧森倫慈悲部署下,尋得適合的寄養家庭。
貝蒂的這些善行再次地證實了一件事:只有肯付諸舉動,不怕碰釘子,而且有毅力保持下去,天底下不做不到的事。
正如湯姆·杜利醫生說過的一句話:"不平常之事都是成績于平常人之手。"
。ń芸·坎菲爾、馬克·漢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89145.html
相關閱讀:保持住心理年齡年輕的途徑
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
松垮的黃襯衫-心靈雞湯
時間留下的總是真
每年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