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為什么越親近的人,傷害你越深?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為人處世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為什么越親近的人,傷害你越深?

在人際交往中,“傷害”是會經常出現的;有些“傷害”是不經意的,別人無意的行為觸碰到了我們最在意的部分;那么,生活中,誰最容易傷害我們呢?

最近,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指出:與我們最為親近的人如伴侶、家庭成員、朋友、同事最有可能使我們憤怒;我們也常常通過直接如身體或言語攻擊或間接如散布謠言,沉默以對的方式傷害親近之人Richardson,。

為什么越親近的人,越能傷害你?

簡單來說,可以從你對自己的期待和你對他人的評價的重視程度,這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相比于陌生人,你對親近的人會有更多的期待。

比如,你相信他她比一般人更能理解你,乃至于認為對方應該有讀心術mindreading,能夠體察入微,自動自覺地發現你的煩惱和需求,而不是一個勁地問:“你怎么了,你倒是說?”

不過,現實常常達不到你的預期,這往往就會伴隨著你的受傷感:“你怎么就是不懂我的心!”。

此外,相比于陌生人,你對親密者的評價會更為重視。

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支持系統socialsupportsystem之中,這個系統包含了父母、親友等在物質和精神上對我們的支持。

在這個系統中,我們的自我慢慢被塑造,小時候父母的評價,青少年時同輩的評價,成年后伴侶的評價等等共同構成了你的自我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收到來自親近的人的“攻擊”時,你的自尊會受到較嚴重的影響。

具體來說,這也與我們進化而來的本性有關。讓我們先來看一項經典研究:

來源:Leary,Haupt,Strausser,Chokel,1998

圖中的橫軸表示他人對你的評價1為最大程度的排斥,5為矛盾情緒,10為最大程度的接納,縱軸則表示你的自尊問卷得分。

從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三個核心要點:

就排斥而言,只要他人對我們表示出拒絕的態度,不管是直接的拒斥還是輕微的厭煩橫軸1到4,都會使我們對自己的即時評價降到最低點;就接納而言,從喜愛8到崇拜10之間,我們的自尊水平并沒有明顯提升;在輕微排斥4到較為接納7之間,我們的自我評價提升最為迅猛。

這一研究成果表明了什么呢?

首先,任何程度的拒絕都會使我們的自尊降到最低點,溫和的拒絕與極端的排斥帶給我們的傷害是基本相同的;其次,對于他人對我們由“好”到“極好”的評價改變,我們的覺察得不多;最后,我們對于他人評價的轉變由“壞”到“好”或由“好”到“壞”極為敏感,明顯影響到我們的自我評價。

為什么我們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這一結果揭示出,我們特別關注他人對我們負面評價,而對于他人態度的轉變,我們的洞察力極好。為什么會這樣呢?

進化心理學指出,我們對于他人的敵意在多數情況不需要明確區分,因為我們只需要知道自己是否受歡迎就好,而我們明確別人對我們接納的程度,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和機會Leary,Haupt,Strausser,Chokel,1998。

例如,通常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對方是否討厭我,這是后續交往的基礎,如果對方厭煩我們,不論是什么程度,繼續交往下去似乎都不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在此過程中,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方的接納程度的變化,如果對方對我們接納的程度在提升,這就釋放出了一個確切的信號這段關系,有更進一步的希望!要加把勁!我們可以據此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

好了,現在可以回到我們的主題了:為什么越親近的人傷我越深?

因為,親近的人對我們的評價通常一直處于高位7以上不然你也不會和他她親近這就導致了當親近之人,偶爾對我們做出負面評價的時候,我們的自尊經歷了如上圖所示的“高臺跳水”。

這種接納程度的下降他人對我們的尊重明顯降低。這種變化帶給人的感受尤為不適,可能引發多種痛苦情緒,如悲傷、憤怒和創傷。

研究表明,心理上的創傷是與低關系評價有著密切關聯的獨特感受,它與身體上的傷害非常相似,都會引發焦慮等負面情緒和激起類似的生理反應LearyLeder,2009。

對于這一解釋,也有相應的實驗證據Buckley,Winkel,Leary,2004:

這個實驗是這樣進行的:被試通過實驗的內部通話系統向另一個人介紹自己,與此同時,他們會看到計算機屏幕上不時呈現的對方對自己的評價1分到7分,最差到最好。研究者告訴參與測試的人,評價是由交談的另一方給出的,但實際上這是由研究者控制的,只有如下四種反饋模式:

①持續接納,評價從5-6-5-6-5,別人的評價一直處于接納程度。

②持續排斥,評價從3-2-3-2-3,別人的評價一直處于排斥程度。

③先壞后好,評價從2-3-3-5-6,別人的評價,由壞到好,處于波動狀態。

④先好后壞,評價從6-5-4-3-2,別人的評價,由好到壞,處于波動狀態。

結果表明,最后一種反饋模式,最為令人痛苦是,先好后壞的評價,它引起的負面情緒和消極行為,甚至超越了排斥這種模式Buckley,Winkel,Leary,2004。

后續研究表明,當發生他人對我們的接納程度下降時,相比疏離型依戀高度回避親密的人,恐懼型依戀高度憂慮被拋棄的人受到的傷害更大Feeney,2005;此外,低自尊的人也比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人更容易受到傷害FordCollins,2010。

如何才能擁有一段充滿愛的親密關系?

覺察你對事情的看法是如何影響你的

從童年開始,我們逐步環境中獲得了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認識,形成了一整套信念,如“沒有人是真心對我好的”,“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只有不斷斗爭才能生存下去”等等。這些信念往往是我們早年經歷的某些事件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在之后人生旅程中,當我們再次經歷相似的事件或情境時,該信念即被激活,我們會重新體驗到過去經歷過的感覺和情緒,這一過程會非常迅速的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以至于我們可能都沒意識到信念在其中的作用,很多親人間的傷害都源于我們的某些信念。而要改變這種信念,就需要將由該信念所引發的情緒和行為重新帶回個人思考的范圍內,在理性層面重新認知評估,學習并發展出新的合理信念,進而改變消極情緒和行為。

改變對另一個人的評價方式

關系親密的兩個人,會把對方良好的行為歸結為是對方自身的原因,而把對方不好的行為歸結為是事情發生的情境;相反,在關系中互相傷害的兩個人經常會把對方好的行為看成是運氣,而把對方不好的行為歸結為那個人的特質就是這樣的。

當親近之人對我們提出“意見或建議”時,我們很容易受到天性和期待等的影響,產生受傷感,但這也可能是我們自身的問題。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們固有的信念系統可能會將對方對于某件事的負面評價上升到人格層面:“你憑什么說我不打掃衛生,你XXX!”這種將對方中性行為詮釋為負面的“批評指責”的模式,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傷害。

一個有效的方法幫你更好的了解對方

轉變我們對另一個人的評價方式,避免前面的負面想法,需要我們不斷在對話中檢查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對方所表達的真實想法。

有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可以幫你更好的了解對方:請你描述一件你已經意識到的,并且是會讓你感到受傷的行為;列出關于這種行為你的想法,一種是你認為導致你受傷的負面想法和原因,另一種是你對這個行為有什么積極的意義;請對方對行為詮釋作澄清很可能,對方會給出一個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比如:當你大步走出房間,并大力地關上房門時描述行為;我不確定你是否對我生氣第一種詮釋,或者你只是比較匆忙第二種詮釋;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呢?請對方澄清。對方可能會說:“哦,你想得太多了,我只是急著去看球而已!”

通過以上三部曲,相信我們可以營造一種更為包容、協調的氛圍,以避免互相傷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921679.html

相關閱讀:培養人脈的106個技巧,有心人一定要珍藏!
裝糊涂是門藝術
死撐出來的面子,最后往往反而讓你沒面子
你在我背后開一槍,我依然相信是槍走了火
改善人際關系的四大原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