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古詩歌語言鑒賞之分析詩眼型高考真題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其在拓深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典例分析】
[例1] (2008年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龍標野宴 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題目: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試題分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對統攝全詩的字或詞(詩眼)的理解和把握,側重于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字或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考生對全詩的整體把握程度。對于這類題目,考生要從該字或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結構上所起的作用兩方面結合考慮。該題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與鑒賞能力,考生通過比較閱讀可知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而王昌齡詩中的 “愁”是遠謫之愁?忌诖痤}時要找出“詩眼”(一般為動詞、形容詞),并說明“詩眼”在詩句中的運用特點,在說明時要結合詩句描述詩人營造的意境,要體味這種意境中詩人的情感內涵,這樣答案才不枝不蔓,鑒賞才會恰到好處。
【參考答案】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它是全詩的“詩眼”,作者以此統攝全詩。王昌齡詩中的 “愁”是遠謫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例2](2007年四川卷)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試題: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例3](2005年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注]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
試題: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1259940.html

相關閱讀:《隋書?皇甫績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葉夢得《臨江仙?送章長卿還姑蘇兼寄程致道》閱讀答案
《清史稿?湯斌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吳漢何嘗殺妻閱讀答案
張說《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