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閱讀答案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詞閱讀及答案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注】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滿族正黃旗人。本詞寫于康熙二十一(1682),時作者隨康熙帝出山海關。榆關,即今山海關

【試題】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疊用兩個一程的作用。

(2)這首詞風格婉約,請從思想感情與語言特點兩個方面對此作簡要分析。

(3)找出詞中表達主旨的句子。

(4)詞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答案

(1)疊用兩個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遙遠和行程的艱辛又突顯本次韻律之優美。(3分,路途的遙遠和行程的艱辛2分,韻律之優美1分)

(2)從思想感情方面說,本詞描寫了夜深人靜,風雪交加,遠在塞外宿營的詞人思念遠方的親人,輾轉反側,臥不成眠,感情細膩,主要是抒發詞人小我之情。(2分)從語言風格來說,本詞音律諧婉,自然清新,有著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2分)

3)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4)一程寫出了路途的艱難遙遠。一更寫出了風雪交加,環境的惡劣。作者巧用數量疊詞,含蓄地表達了孤寂凄涼的思鄉之情和對從軍(扈從)生活的厭惡。

閱讀練習二:

(1)找出詞中表達主旨的句子。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隨著大隊人馬向山海關外進發,一路上跋山涉水,歷盡辛苦。

B.眾多的帳幕里深夜還亮著燈,出行在外的人們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陣風過后接著一陣雪,使家鄉無風無雪的詞人心煩意亂,思鄉之情遍油然而生。

D.這首詞描繪了詞人出行關外的艱辛和凄苦,抒發了詞人濃郁的思鄉之情。

答案:

(1)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2分,答出兩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

(2)C

閱讀練習三:

(1)這首詞上下兩片的開頭,一字反復出現,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答案:這是一種反復的修辭手法。上片一程的反復,寫詩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遠行,表現了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下片一更的反復,寫塞外風狂雪暴,徹夜不停,表現了塞外環境的苦寒。

(2)有人評價:聒碎鄉心夢不成一句中,聒字用得靈脫。試賞析聒字的妙處。

答案:聒,喧擾、嘈雜之意,寫暴風雪攪擾得人徹夜難眠,美夢難成。既寫出風雪之急,又表達出作者對暴風雪的厭惡之情。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滴跏澹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后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滴醵幕技辈∪ナ溃瑑H31歲。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

【注釋】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②榆關:即山海關,古名榆關,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④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⑤更:gēng,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⑥聒:gūo,嘈雜攪人。

⑦故園:謂京師。

⑧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翻譯】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關那邊行進。夜深宿營,只見無數行帳中都亮著燈火。

挨過了一更又一更,風雪聲吵得我鄉心碎亂,鄉夢難圓。家鄉沒有這種聲音。

【鑒賞】

康熙二十,三潘之亂平定。豎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本篇即作于詞人由京城(北京)赴關外盛京(沈陽)途中,抒寫詞人羈旅關外,思念故鄉的情懷,柔婉纏綿中見慷慨沉雄。整首詞,無一句寫思鄉,卻句句滲透著對家鄉的思念。

上片寫行程之勞。起句突兀,既顯空間之廣袤,又寓時間之流逝,氣象闊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寫戍路途之曲折迢遙,側寫跋山涉水之艱險辛苦。疊用兩個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遠和行程的艱辛。第三句身向榆關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處說身向榆關,而非心向。其實就是說,軀體越來越遠離了故鄉,而心靈卻越來越趨向京師,越來越拴緊了故園。榆關是指山海關,那畔即那邊。當我們讀到這里,仿佛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大隊人馬,翻山越嶺,登舟涉水,風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關方向進發。而詞人因為留戀家園,卻是頻頻回首,步履蹣跚,望斷白山黑水而不見故園影蹤。夜深千帳燈一句,寫的是夜晚宿營于曠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曠野上,一座座營房,燈火熠熠,映照著永夜無眠的人。千帳燈是虛寫,寫詞人這次出巡隨從眾多。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營火閃爍呢?這就為引出下片的鄉心蓄勢。

下片側重游子思鄉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換頭寫景,風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風狂雪驟的荒寒景象。這是以哀景襯傷情,風雪載途,行者鄉思更烈。疊用兩個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風,鋪天暴雪撲打帳篷經久息的情景;也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天寒地凍之夜,人之輾轉難眠的狀態。聒碎鄉心夢不成呼應上片的夜深千帳燈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寢的原因。著一聒字,突出了風雪聲響之巨;且極具擬人味,仿佛這風雪也通人心似的,徹夜念叨著故園的人事,讓人心潮起伏。聒碎鄉心,用的是夸張手法,形象地表現了一夜征人盡望鄉的愁腸百轉的心態。故園無此聲,交代了夢不成的原因:故鄉是沒有這樣的連綿不絕的風雪聒噪聲的,當然可以酣然入夢;而這邊塞苦寒之地,怎比鐘靈毓秀之京都,況且又是暴風雪肆虐的露營之夜,加之鄉心的重重裹挾,就更難入夢了。結尾這一句直截地表達了征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意。

總的來說,上闋寫面、寫外,鋪陳壯觀;下闋寫點、寫內,曲描心情。選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風雪、燈火聲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語句,輕巧排列,對應整齊。信手拈來,不顯雕琢。全篇融細膩情感于雄壯景色之中,盡顯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帳燈,風,雪等大的物像,來寄托細膩的情感思緒。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沒有一般邊塞詩的大氣、沉痛、悲涼、雄壯,而是風格婉約,筆調纏綿,少了抑揚頓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兒的纏綿情態。

納蘭性德的老師徐乾學說他的詞清新雋秀,自然超逸,況周頤說他的詞純任性靈,纖塵不染(《蕙風詞話》),這都指出了納蘭詞的一個鮮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這首小令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它以壯觀的塞外景象來渲染柔婉的鄉思意緒,情意雋永;以白描手法繪景,造語樸素,自然真切。

這首詞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整齊的對稱之美。其一、上一闋,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寫空間上的延續;下一闋,風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寫時間上的延續。其二、上一闋,強調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關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經過了崇山峻嶺,大河小川,山海關外,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總之,身在旅途,軍營帳篷中。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留下綿綿無盡的想象與回味的空間;下一闋,強調心,難眠之時心好苦。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連做一個思鄉夢都做不囫圇,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續。其三、上一闋,無論是山水還是燈火,都重在寫所見,寫視覺;下一闋,無論是風還是雪,都重在寫所聞,寫聽覺。故園無此聲,那有的是什么呢?當然是溫馨,令人留戀的甜蜜和溫馨。其四、上一闋,從大處著眼,鋪寫一路行程中的這一處,從白天到黑夜,這一處中的千萬帳燈火。重在寫外,表現外在的時空印象;下一闋,從小處落筆,內斂到我這一帳。重在寫內,展示這一帳內我的耳聞以及我的內心感受。時空盡在我的耳中、心中。

本詞既有韻律優美、民歌風味濃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純真清麗;又有含蓄深沉、感情豐富的一面,如夜來風潮回蕩激烈。詞人以其獨特的思維視角和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將草原游牧文化的審美觀與中原傳統文化的審美觀相融合,集豪放婉約與一體,凝煉出中華詞壇上一顆風骨神韻俱佳的燦爛明珠,深受后人喜愛。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將作者推為宋后第一真詞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374166.html

相關閱讀:春中田園作 閱讀答案附賞析
韓愈與劉方平《春雪》閱讀答案賞析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閱讀答案及賞析
劉因《觀梅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
曹操《龜雖壽》閱讀答案及賞析-詩詞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