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2、詩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3、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詩中的作用。(5分)
答:飛來峰高聳入云,傳說在飛來峰的千尋塔上可以聽見天雞鳴叫,可以目睹壯觀的東方日出(2分),詩人借神話傳說側面烘托出飛來峰的高大(1分),為下文占據較高的立足點,樹立遠大目標的議論做鋪墊,使議論自然(2分)。
4、請聯系生活實際具體探究這首詩所表達的人生哲理。(6分)
答:只有立足高遠,才能夠排除種種迷霧,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2分)。無論生活或學習,都要有一個較高的立足點和較為長遠的目標,只有這樣,他才能避開種種假象的迷惑,排除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向理想之境邁進(2分)。只要努力踐行,在紛繁復雜的表象中確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我們是能夠做到的(2分)。
閱讀練習二:
【閱讀問題】
1.這首詩中浮云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飛來峰》中【 】,【 】兩句詩與蘇軾《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異曲同工,寫法極為相似。
3.詩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4.對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畏顯示出作者的自信,表達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惡勢力阻撓的豪情壯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比喻阻撓變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C.詩人登高遠望,似覺天地萬物皆可盡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借景說理,語意雙關,既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又表現出作者歸隱山野的矛盾心理。
【參考答案】
1.指困難、挫折、障礙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任何時候都不要怕困難、挫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3.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意思對即可)。
4.D【解析】這首詩作者借景抒懷明理,表達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并沒有歸隱山野的意思。因此,D項理解不準確。
閱讀練習三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詩中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寫作只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好,為什么?
8、這是一首哲理詩,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為下文作 。
9、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有怎樣的政治抱負呢?
10、說說不畏?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所蘊涵的哲理。
參考答案:
5、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6、不畏?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7、自:在詩中是自然之義,用在此處使詩句的原因解釋不來得絕對;只:在詩中念起來通順上口,更符合詩人的處境和心情。
8、千尋(見日升) 鋪墊
9、本詩表達了他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10、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閱讀練習四:
1、 這是一首哲理詩,一、二句作者用千尋突出塔之高,為下文作鋪墊。
2、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突出強調了飛來峰的高峻,為下文的哲理表達奠基。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與杜甫的哪兩句詩在表達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簡要說說本詩中這兩句包含著怎樣的哲理?
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4、 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5、 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對改革的非議、阻撓,具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賞析:
《登飛來峰》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是北宋詩人王安石于公元1050,宋仁宗皇佑二冬登臨浙江寶林山時有感而作。
該詩沒有過多的描寫詩人眼前之景,而是重點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王安石時30歲,少氣盛,抱負不凡,借登飛來峰抒發了他胸臆,寄托壯懷。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
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云: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385377.html
相關閱讀:韓愈與劉方平《春雪》閱讀答案賞析
春中田園作 閱讀答案附賞析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閱讀答案及賞析
劉因《觀梅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
曹操《龜雖壽》閱讀答案及賞析-詩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