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朱淑真《蝶戀花-送春》閱讀答案試題解析高考語文模擬試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詞閱讀及答案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蝶戀花|送春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1)詞的上片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表現怎樣的情感?請簡要賞析。(3分)

(1)[答案] 擬人(1分)!⒋箺詈痛喝烁窕,(1分)表現了垂柳對春的依戀不舍。(1分)

[解析] 本詞上闋描繪的是:女詞人透過窗簾,看到樓臺外面千萬條碧綠的楊柳枝正纏綿悱惻地伸出忱摯的雙手、款擺纖細的腰肢,甚至還在喃喃細語:“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時候吧!”楊柳們一往情深地想牽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著無限的依戀;然而,春天雖略作停留,卻還是冷漠地走了。春天雖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飄舞著,要追隨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歸宿終究如何?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答題時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辭的效果、表達的情感。

(2)[答案] “春不語”寫出詞人的寂寞孤獨;(1分)而這時已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雨”,更襯托出詞人悲涼、憂傷的心情。(2分)[解析] 答題時注意抓住“春不語”“黃昏”“瀟瀟雨”這些表情詞語。

賞析

  宋代有不少“惜春”詞。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紛飛,杜鵑哀嗚,暮雨淅瀝,抒發的不過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詞人朱淑真卻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貼切的擬人手法,將暮春景色表現得委婉多姿、細膩動人,在宋代諸多惜春之作中,顯出它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發,性靈鐘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斗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閑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暴ぉに么汗饷髅亩皶r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斗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艷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么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悅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傳說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后人送來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后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凄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皹峭獯箺钋f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于陰歷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于“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么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系留著事物的聯象!吧僮〈哼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系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系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志!熬G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著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凄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于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

  陰歷三月末是春天最后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唇》)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著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于殘春的景色,帶有凄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時間已是暮春時節,心中不免有一絲絲惜春的感嘆,思緒中默念著朱淑真的這首蝶戀花,尋尋覓覓到了一篇比較心儀的注解。收入到第一篇筆記中。

補充資料

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讀朱淑真的詩詞,愛情的痕跡或深或淺又確乎驅之不盡、揮之不去,它似一縷暗絲,在人與物、情與景間糾結出難以言說的意蘊,外化出一個旖旎的意象空間,讓人無限的想象。朱淑真是宋代一位才貌出眾、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滿,婚后抑郁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今天欣賞的是她一首特典型的“惜春”詞。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偶覺得大多宋詞描寫此類景色不外乎柳絮紛飛,杜鵑哀嗚,暮雨淅瀝,抒發的也不過是些惋惜之情。然而在這里,女詞人朱淑真卻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貼切的擬人手法,將暮春景色表現得很委婉多姿、細膩動人,在宋代諸多惜春詞作中,藝術特色顯得格外獨特。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皹峭獯箺钋f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于陰歷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于“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么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牽引出似乎可以系留著事物的聯想!吧僮〈哼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定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系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 “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 “ 隨春”聯系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志!熬G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著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凄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F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于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歷三月末是春天最后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唇》)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489244.html

相關閱讀:曹操《龜雖壽》閱讀答案及賞析-詩詞閱讀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閱讀答案及賞析
劉因《觀梅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
春中田園作 閱讀答案附賞析
韓愈與劉方平《春雪》閱讀答案賞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