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樓船下益州)》閱讀練習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西塞山懷古①
  
  劉禹錫
  
  王?樓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氣黯然收③。
  
  千尋鐵鎖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頭⑤。
  
  人世幾回傷往事⑥,山形依舊枕寒流⑦。
  
  今逢四海為家日⑧,故壘蕭蕭蘆荻秋⑨。
  
  【注】①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黃石市,又名道士?,山體突出到長江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站在山頂猶如身臨江中。②王?:晉益州刺史。一作“西晉”。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晉武帝謀伐吳,派王?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余人。③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王氣:帝王之氣。黯然:一作“漠然”。④千尋鐵鎖沉江底: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軒鐵錐,又用大鐵索橫于江面,攔截晉船,終失敗。尋:長度單位。⑤一片降幡(fān)出石頭:王?率船隊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到營門投降。⑥人世幾回傷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⑦枕寒流:一作“枕江流”。⑧今逢:一作“從今”。⑨“四海為家”兩句:如今國家統一,舊時的壁壘早已荒蕪。
  
  1.首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
  
  2.頷聯將晉吳之戰的形勢從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繪?運用了什么手法?
  
  3.這首律詩以蘆葦在秋風中顫抖著,發出了悲鳴作結,妙在哪里?請結合原詩作簡要的分析。
  
  4.這首詩開頭四句敘述“王?伐吳”這一史實,運用了什么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5.這首詩結尾一句寫景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請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①“下”和“收”字用得好。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③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
  
  2.①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
  
 、趯Ρ鹊氖址。在對比中寫出了戰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
  
  3.妙在含有余不盡之意,這破敗荒涼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據一方的藩鎮嗎?他們最終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詩人對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的警告可謂義正辭嚴。(不能用一般的敘史或論史的手法來考慮怎樣回答,只能從懷古詩景物描寫的角度來分析。)
  
  4.運用了對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寫出了吳國的“金陵王氣”在王?大軍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之下不堪一擊的這一段歷史。詩人借用典故,懷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統、四海一家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主題思想。
  
  5.詩人以景襯情,感慨不盡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軍事堡壘西塞山,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破敗荒涼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據一方的藩鎮,最終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詩人對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的警告可謂義正辭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549516.html

相關閱讀:《清史稿?湯斌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隋書?皇甫績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葉夢得《臨江仙?送章長卿還姑蘇兼寄程致道》閱讀答案
吳漢何嘗殺妻閱讀答案
張說《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