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筆對面顯深情
??兼談古典詩歌中的“對寫法”
“對寫法”是古代思親思鄉詩中一種獨特的寫作技法。本來詩人自己思鄉懷人,在詩中卻撇開自己,從對方下筆,想象對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從而委婉含蓄地抒發深摯的情感。這種 “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一、落筆對方
詩人不直抒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對方著筆,展開聯想和想象,借對方來寫自己,表面上看是寫對方,而實際是寫自己,是通過對方來反照自己,這是推進一層的寫法,這樣寫更加顯得情深意厚,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這是詩詞中“對寫”藝術手法的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諸如“憶”“想得”“遙知”“遙憐”之類領字來結構全篇。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清人浦起龍談到這首詩時說:“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边@兩句話,突出點明了此詩所采用的一種特殊表現手法??“對寫法”。天寶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后的長安。當時其妻小寄居在?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此詩之妙,在于從對方(妻子)寫起,使意思深入一層。首聯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閨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頷聯以“長安”代指流落到長安的自己;頸聯進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況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霧濕云鬟,月寒玉臂;尾聯以美好的祝愿作結,意味雋永。備受欣賞的是頸聯描繪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輾轉反側、黯然傷神,自己也不禁傷心落淚。作者巧用“對寫法”,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將夫妻間真摯而深沉的愛戀表達得淋漓盡致。無怪后人稱《月夜》:“五律至此,無忝稱圣矣!
又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來,漂泊異地的游子,羈縻他鄉的旅人,讀這首詩時,都能產生強烈的共鳴。這種藝術力量來自于它的質樸、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同時,也來自于它的超乎尋常的“對寫法”。前兩句是“直寫法”,使“每逢佳節倍思親”成了最能表現客人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兩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種方式??“對寫法”,筆鋒陡轉出新:反過來寫自己“遙想”這一天“兄弟”們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動,烘托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濃郁,更鮮明。
二、移情于物
詩人本欲表達自己對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種情感,但在具體表達時卻故意將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別戀,而實質上作者對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顧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夠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這就是詩詞中“對寫法”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有人評說“主客移位”是這首詩的構思巧妙之處。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過對柳條、藤蔓、黃鶯的描寫,表現惜別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再如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對蜀中山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國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他的故鄉,初次離別,怎能不無限眷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山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三、反彈琵琶
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創作還有這樣一種現象,即詩人本欲表現某一種情感,但在表達時卻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從反面落筆,通過反彈琵琶的方式來表現詩人的情感,這其實也正是“對寫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這首詩抒寫作者登臨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喪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之情,而作者的情思在詩中表現得最為集中和強烈的是“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該句也最為人稱道。在這里,詩人借山寄愁,運用“對寫法”,一反古人“登臨送目”“登高望遠”的慣常技法,獨辟蹊徑、琵琶反彈:只因無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淪喪之地,盡收眼底,觸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無山”,故能“極目”,因“極目”而視通萬里,由此而生“萬里愁”。詩人通過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出了國恥難忘的極度悲憤的感情。
再如韋莊的《菩薩蠻》詞: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詞中運用“對寫法”的是“未老莫還鄉”一句,這里作者正話反說,寫得“似直而紆,似達而郁”。說“莫還鄉”,實則正是由于想到了還鄉,表面上寫得很曠達,說是我沒有老所以不要還鄉,而其中蘊涵的卻是對故鄉欲歸不得的郁結的感情。因為詞人以避亂入蜀,飽嘗離亂之苦,時值中原鼎沸,欲歸不能,所以,“未老莫還鄉”一句,巧妙地刻畫出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詞人思鄉懷人的心態,可謂語盡而意不盡。
另外,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之切,卻正意反說,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擔心聽到壞消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切。陸游《秋思》:“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縱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罷休,但真能“醉亦休”嗎?詩人不過是正意反說,表面放達,實則抒發報國無門、難以釋懷的愁苦。岑參《寄左省杜拾遺》:“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同樣運用對寫法,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文過飾非、諱疾忌醫,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不難看出,無論哪種樣式,“落筆對面”都可以彌補直抒胸臆那種一瀉無余之不足,別有風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種富有余味富有意境的表現手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641676.html
相關閱讀:韓愈與劉方平《春雪》閱讀答案賞析
曹操《龜雖壽》閱讀答案及賞析-詩詞閱讀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閱讀答案及賞析
春中田園作 閱讀答案附賞析
劉因《觀梅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