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原文: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擗蕙?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相關內容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
極目遠眺啊使我惆悵。
樹木輕搖啊秋風初涼,
洞庭起波啊樹葉落降。
踩著白?啊縱目四望,
與佳人相約啊在今天晚上。
鳥兒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處?
魚網為什么掛結在樹梢之上?
沅水芷草綠啊澧水蘭花香,
思念湘夫人啊卻不敢明講。
神思恍惚啊望著遠方,
只見江水啊緩緩流淌。
麋鹿為什么在庭院里覓食?
蛟龍為什么在水邊游蕩?
清晨我打馬在江畔奔馳,
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聽說湘夫人啊在召喚著我,
我將駕車啊與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
還要把荷葉啊蓋在屋頂上。
蓀草裝點墻壁啊紫貝鋪砌庭壇。
四壁撒滿香椒啊用來裝飾廳堂。
桂木作棟梁啊木蘭為桁椽,
辛夷裝門楣啊白芷飾臥房。
編織薜荔啊做成帷幕,
析開蕙草做的幔帳也已支張。
用白玉啊做成鎮席,
各處陳設石蘭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蓋芷草,
用杜衡纏繞四方。
匯集各種花草啊布滿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門廊。
九嶷山的眾神都來歡迎湘夫人,
他們簇簇擁擁的像云一樣。
我把那衣袖拋到江中去,
我把那單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著杜若,
將用來饋贈給遠方的姑娘。
美好的時光啊不可多得,
我姑且悠閑自得地徘徊游逛。
注釋
選自《楚辭章句》,為《九歌》中的一篇!毒鸥琛肥乔黄髌返目偡Q!熬拧笔欠褐,非實數,《九歌》本是古樂章名。王逸《楚辭章句》認為:“昔楚目南郢之邑,沅湘之同,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間,杯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樂,其辭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已之冤結,托之以風諫。”也有人認為是屈原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此篇與《九歌》中另一篇《湘君》為姊妹篇。關于湘夫人和湘君為誰,多有爭論。二人為湘水之神,則無疑。此篇寫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產生的思慕哀怨之情。
帝子:指湘夫人。舜妃為帝堯之女,故稱帝子。
眇眇(miǎo):望而不見的徉子。愁予:使我憂愁。
裊裊(niǎo): 微風吹拂的樣子
波:生波。下:落。
?:水草名,生湖澤間。騁望:縱目而望。
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約。張:陳設。
萃:集。鳥本當集在木上,反說在水草中。
罾(zēng):魚網。罾原當在水中,反說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應處之所。
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醴:同“澧”(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白芷,一種香草。
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貴族稱公族,貴族子女不分姓別,都可稱“公子”。
荒忽:不分明的樣子。
潺?:水流的樣子。
麋:獸名,似鹿。
水裔:水邊。此名意謂蛟本當在深淵而在水邊。比喻所處失常。
皋:水邊高地。
?(shì):水邊。
騰駕:駕著馬車奔騰飛馳。偕逝:同往。
葺:編草蓋房子。蓋:指屋頂。
蓀壁:用蓀草飾壁。蓀(sūn):一種香草。紫:紫貝。壇:中庭。
椒:一種科香木。
棟:屋棟,屋脊柱。?:屋椽。
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門上橫梁。藥:白芷。
罔:通“網”,作結解。薜荔;一種香草,緣木而生。。横。
擗;析開。蕙:一種香草。?(mián)?:作“!敝v,帳頂。
鎮:鎮壓坐席之物。
疏:分疏,分陳。石蘭:一種香草。
繚:纏繞。杜衡:一種香草。
合:合聚。百草:指眾芳草。實:充實。
馨:能夠遠聞的香。廡(wǔ):廊
九嶷(yí):山名,傳說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這里指九嶷山神。繽:盛多的樣子。
靈:神。如云:形容眾多。
袂(mèi):衣袖。
?(dié):外衣。
。核谢蛩叺钠降亍6湃簦阂环N香草。
遠者:指湘夫人。
驟得:數得,屢得。
逍遙:游玩。容與:悠閑的樣子。
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比較鑒賞
作者:佚名
作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達了赴約的湘君來到約會地北渚,卻不見湘夫人的惆悵和迷惘。
如果把這兩首祭神曲聯系起來看,那么這首《湘夫人》所寫的情事,正發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轉道洞庭之時。因此當晚到的湘君抵達約會地北渚時,自然難以見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筆,與《湘君》的情節緊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較為費解!暗圩印睔v來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會作堯之二女,但毫無疑問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這句說成是帝子已降臨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節兮北渚”而來;但這樣便與整篇所寫湘君盼她前來而不見的內容捍格難合。于是有人把這句解釋成湘君的邀請語(見詹安泰《屈原》),這樣文意就比較順暢了。
歌辭的第一段寫湘君帶著虔誠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來。這是一個環境氣氛都十分耐人尋味的畫面:涼爽的秋風不斷吹來,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望斷秋水、不見伊人的湘君搔首躕躇,一會兒登臨送目,一會兒張羅陳設,可是事與愿違,直到黃昏時分仍不見湘夫人前來。這種情形經以“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的反,F象作比興,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內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勞無益的意味。而其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更是寫景的名句,對渲染氣氛和心境都極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詩人的賞識。
第二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邊澤畔的香草興起對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緩緩而流暗示遠望中時光的流逝,是先秦詩歌典型的藝術手法,其好處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滯水邊又是兩個反,F象,與前文對鳥和網的描寫同樣屬于帶有隱喻性的比興,再次強調愛而不見的事愿相違。接著與湘夫人一樣。他在久等不至的焦慮中,也從早到晚騎馬去尋找,其結果則與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覓中,忽然產生了聽到佳人召喚、并與她一起乘車而去的幻覺。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筆。
第三段純粹是湘君幻想中與湘夫人如愿相會的情景。這是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異草香木構筑修飾。其色彩之繽紛、香味之濃烈,堪稱無與倫比。作品在這里一口氣羅列了荷、蓀、椒、桂、蘭、辛夷、藥、薜荔、蕙、石蘭、芷、杜衡等十多種植物,來極力表現相會處的華美艷麗。其目的,則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環境來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內心的歡樂和幸福。因此當九嶷山的眾神來把湘君的戀人接走時,他才恍然大悟,從這如夢幻般的美境中驚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與《湘君》結尾不僅句數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樣。湘君在絕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樣情緒激動,向江中和岸邊拋棄了對方的贈禮,但表面的決絕卻無法抑制內心的相戀。他最終同樣恢復了平靜,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戀相思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歷程。他在汀洲上采來芳香的杜若,準備把它贈送給遠來的湘夫人。
從情感的結構角度看,這首詩是以“召喚方式”呼應“期待視野”!断娣蛉恕芳热皇怯袂,必然是以召喚的方式祈求神靈降臨。全詩以召喚湘夫人到來作為出發點,以期待的心理貫穿其中。詩的前半段主要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時那種望而不見、遇而無緣的期待心情。中間經歷了憂傷、懊喪、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動。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產生的情緒波動。詩的后半段是寫湘君得知湘夫人應約即將到來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緣相見而又未相見的期待心情中忙碌著新婚前的準備事宜。詩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現,召喚的目的達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寫與此呼應。實際上,后半段的描寫不過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現這種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緣故。整首詩對期待過程的描寫,有開端,有矛盾,有發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識線路清晰可見。
這首詩還有著明暗對應的雙層結構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現,有明有暗,明暗結合。抒情對象既可實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寫實境時,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層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確,語言明快,情感色澤清晰,高低起伏,強弱大小,都呈透明狀態。如詩的后半段寫筑室建堂、美飾洞房、裝飾門面、迎接賓客的場面,就屬于表層性的,即明寫。從“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為芳”,是從外到里、由大到;從“芷葺兮荷屋”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423655.html
相關閱讀:浣溪沙?花漸凋疏不耐風 孫光憲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_全詩賞析
《南風歌》譯文注釋_《南風歌》點評_先秦無名的詩詞
夜深 寒食夜 韓?
夏日三首?其一 張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