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登泰山記 姚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寫景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登泰山記

朝代:清代

作者:姚鼐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相關內容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注釋
()選自《惜寶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陽: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濟水:發源于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在通稱山澗。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年。
()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于此。
()天門:泰山峰名。《山東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余,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余里!
()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云: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蓿恨r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迷漫。
()??(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通“彩”。
()丹:朱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岱祠:東岳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圓”。
()瀑水:瀑布。


相關內容文言現象

作者:佚名

古今異義
.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
.戊申晦(晦,古義: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學名詞)

通假字
.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崖限當道者(限: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
當:
.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崖限當道者(擋住,動詞)
. 僻不當道者(面對,動詞)
余: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后不定的零數,數詞)
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代漢語,連詞)
限:
.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崖限當道者(門檻,名詞)
道:
.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道者、道中迷霧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道者(同上)
.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及既上(等到,介詞)
.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是日(天,名詞)
漫: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或: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數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崖限當道者”一句中,“限當道”為“崖”的定語。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吧焙竺媸÷越樵~“于”,“于”相當于“在”)
.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水”)
.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文章層次

作者:佚名

  公元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經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跡。文章既再現了隆冬時節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贊頌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边@一筆把山和水聯系起來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瓣柟冉匀脬,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作者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等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給讀者留下了大量聯想、想象的余地。

  第二段為第二部分,寫登山的路線和山巔觀晚照。分三層。從“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層,寫作者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這層和主題關系不大,但必須交代,所以,作者作了簡括介紹。寫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動身,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長城,來到泰安。這次旅游路途遙遠,行程并非一日,作者卻用了不足字作交代。他選用了精確的詞語,用承前省略主語“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動作和地點,把旅程路線一氣貫下,簡練傳神。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白浴薄ⅰ皻v”、“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真是一字一圖,字精意工。

  從“是月丁未”到“磴幾不可登”是第二層,寫登臨泰山的路線。頭兩句干凈利索地交待了登山時間??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知府朱孝純;出發地點??南面的山腳。關于登山過程,先總寫后分敘。“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三句,從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階石砌臺階,總寫了登山過程。而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難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盡寓于此中了。從“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開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線!爸泄壤@泰安城下”的“谷”為谷水。姚鼐、朱孝純開始沿著中間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他們就到了山巔。作者清楚地敘述了自己登山的具體路線,接著又敘說了古時的登山路線是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去,他走的不是這條路線,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線有異。在寫古今不同登山路線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講變化。寫自己登山,純寫路線,“始循”、“越”、“復循”、“遂至”等詞,十分明確,敘說很清楚。寫古時路線時,把重點放在介紹有關的地理知識上;東邊山谷的路上有個天門,東邊山谷的水(“東谷者”)古時候叫天門溪水,今天所經過的中嶺以及到了山頂上凡是有高高山崖橫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稱為天門。這些知識隨手帶出,非常自然,給讀者增加了地理知識,有確鑿可靠之長,無考據繁冗之感。最后兩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朗了。這兩句所見所感應貫串于整個登山過程中,作者在段末總提?句。姚鼐乘風雪來泰安,乘風雪登泰山,真是樂而不知其苦。

  這段余下的部分是第三層,寫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巔,看到青山上馱著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著南方的天空。他們極目遠眺,只見夕陽照著城郭,汶水、徂徠山,景色美如畫,而山間停留著的云霧像帶子一樣。作者用最經濟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還有那“半山居霧若帶然”。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作者寫景攝取了大自然的靈魂,達到神真,不愧為寫景的高手。這夕照圖是第二部分的重點。

  第三段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寫在日觀亭所見的日出前后的景象。在日觀亭觀日出,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活動,所以單列一段,著力描寫。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刮起山上積雪撲打在臉上,亭子以東從山腳下起都是云霧彌漫著。”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引入,接著寫日出。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時間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極難狀寫。作者能捕捉到急速變幻中的景色特點,依次寫出日出景象的絢麗多彩。

  太陽出來前是,“稍見云中白若??數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現,太陽的形體未現,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天宇散綺鋪錦,一派燦爛奪目。這滿天霞光的背景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足了勢。

  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唬骸藮|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像丹砂一樣,下面有晃動著的紅光承托著。有人說,這就是東海。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筆細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日出后的景色,“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說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陽光照射,呈紅色,有的得不到陽光照射,現白色。這兩種顏色錯雜相間。所有的山峰都像彎著腰一樣。作者用群山的外圍形象進一步開拓太陽這個中心形象,紅白雜間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遼闊境界,表現了太陽的效果。群山“皆若僂”的想象里,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人向上。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對比中所表現出來的豐富含義,也是作者所以要長途跋涉、頂風冒雪登臨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文章的第四、五段是第四部分,寫泰山的名勝古跡和景色特點。前一段寫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為中國名山之首,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景圖。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覽勝地,游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關于石刻記得較多,作者說這一天(即觀日出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看見路上的各種石刻,都是從唐顯慶以來的,那些更古的碑石都模糊不清了。另外一些比較偏僻不在路上的石碑,都來不及看。在石碑部分的描寫中作者是以有限的露景寫出無限的藏景。“漫失”概說了石碑的磨滅缺損,包含了種種不同情況和無盡的具體內容!捌Р划數勒摺卑褵o數石刻于不言中表達出來。這些記敘言簡意豐,體現了桐城派的風格特點。第四部分的后一段從作者游蹤所及,綜合敘述泰山景色的特點。說泰山上多石頭,少泥土。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的,圓的少。山上雜樹少,松樹多,生長在石縫里,都是平頂松。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痕跡?拷沼^亭幾里內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這段文字,前幾句扣住“多”和“少”這組反義詞,寫出泰山的三多三少:多石,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的狀貌。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后幾句,以“無”字組成的短句,突出了泰山無瀑布,無鳥獸蹤跡與聲音,數里內無樹,只有冰封雪飄的深冬景象。這一部分,以概述和歸納的寫法,寫出泰山的一些古跡和景色特點,這是對泰山全貌的必要補充。作者工于結局,結句“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煞住全篇,收得似盡而不盡,給人留下的印象既是完整的又是大有回味的余地,讀者盡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補充體味此中境界,作藝術的再創造。

  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生動地表現了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了作者贊美祖國河山的情懷。文中泰山那雄偉多姿的景色,美不勝言,使人心曠神怡,作者不顧條件惡劣,克服種種困難,登山一覽的高昂情緒也很感人。在姚鼐筆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437670.html

相關閱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_全詩賞析
采蓮曲 王昌齡
恰是江南好景致,落花季節又逢君_全詩賞析
非常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_全詩賞析
村晚 雷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