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長相思?山一程 納蘭性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描寫風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長相思?山一程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相關內容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我扈駕赴遼東巡視,隨行的千軍萬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蕩蕩,向山海關進發。入夜,營帳中燈火輝煌,宏偉壯麗。夜已深,帳篷外風雪交加,陣陣風雪聲攪得人無法入睡。作者思鄉心切,孤單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惱之意:家鄉怎么沒有這么煩亂的聲音呢?(“故園無此聲”看似無理實則有理,故園豈無風雪?但同樣的寒霄風雪之聲,在家中聽與在異鄉聽,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注釋
走過一條條山路,走過一條條水路,正向榆關那邊走去。夜深了,人們在帳篷里點燈。晚上又刮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guō)】聲音嘈雜,這里指風雪聲。
【故園】故鄉,這里指北京。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相關內容鑒賞

作者:佚名

  清初詞人于小令每多新創意境。這首《長相思》以具體的時空推移過程,及視聽感受,既表現景象的宏闊觀感,更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是即小見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復疊吟哦中,展示出與家園的空間阻隔不斷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嚴重增大,空間感與鄉情構成尖銳沖突。正在這種行進方向和心緒逆反背離中駐營夜宿,“夜深千帳燈”,似是壯偉景觀,實乃情心深苦之寫。白日行軍,跋涉山水,到夜深時仍燈火通明,難入夢鄉,這是因思鄉而失眠。于是轉入下片鄉情思戀之筆。

  “一更”又“一更”的重疊復沓,于聽風聽雪的感覺中推移著時間過程,時間感知于鄉情的空間阻隔而心煩意亂,怨夜太長。說“聒碎鄉心夢不成”,其實是作者鄉心聒碎夢難成,情苦不寐,只覺得風聲雪聲,聲聲扣擊入心窩,難以承受。在“鄉園”時是不會有這種令人痛苦的聲響的。將主觀因素推諉客觀,語似平淡,意更深沉。此類遷怒歸咎于風雪聲寫法,心理情態能充分表現出來。看似無理,反見情癡,愈是無理之怨,其怨愈顯沉重。疊句和數字“一”、“千”的運用強化著視、聽覺感受中的焦慮,怨懟,幽苦,亦是此詞值得辨味的佳處。納蘭性德身為一等侍衛,卻極厭煩“扈從”公差,于是構成傳統羈旅題材的又一種類型。


相關內容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亂平定。翌年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詞人由京城(北京)赴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出關時冰雪未銷,千山萬水,對于生于關內,長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涼,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改詞抒寫詞人羈旅關外,思念故鄉的情懷,柔婉纏綿中見慷慨沉雄。整首詞無一句寫思鄉,卻句句滲透著對家鄉的思念。
相關內容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490980.html

相關閱讀:《南風歌》譯文注釋_《南風歌》點評_先秦無名的詩詞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_全詩賞析
夏日三首?其一 張耒
夜深 寒食夜 韓?
浣溪沙?花漸凋疏不耐風 孫光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