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唐詩人的《題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
行人無窮秋風思,隔水青山似家鄉。
賞析
山水向來多是對天然美的歌詠,但也有一些題詠山水的篇什,歸趣并不在山水,而別有寓意。此詩等于一例。
這首題詠稚川山水的小詩,寫得景色如畫,感情充分。稚川,所在不詳。從詩中刻畫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鄉。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陽)、東陽(今浙江東陽)當過縣令,詩中所詠山水,或在兩地中某一處。
前兩句即景描述,由近及遠!八上旅┩て言聸觥,松下茅亭是詩人欣賞稚川山水的破足點跟題詠之處。時值仲夏,氣象已開端有些暖熱,而蒼松籠罩下的茅亭卻仍然涼意襲人,為覽眺這一帶的山水供給了一個宜人的場合。從下文“行人”之語揣測,詩人大略是行旅路經此地,在茅亭歇腳。這就更給這次覽眺增加一份萍水相逢的驚喜。
次句“汀沙云樹晚蒼蒼”,是茅亭遠望所見的中景和前景。近處有江流,對岸有白沙覆蓋的汀洲,再遠一點,便是郁郁蔥蔥的樹林。時近薄暮,汀沙云樹匆匆融入暮靄,浮現出一片蒼蒼莽茫的色調。這兩句以茅亭為核心,勾畫出一幅有山有水,有景致有人物(詩人本人就在畫中)的稚川山水畫。“晚”字暗引出下文的鄉思,筆法渾然無跡。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薄扒镲L思”用西晉見秋風起,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遂命駕歸江東的典故,借指鄉思,與上文“五月”實寫的節令并不抵觸。兩句是說,自己這個奔跑道途的客子本就懷有無限鄉思,當初忽然發現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鄉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牽起無限鄉思。戴叔倫是潤州金壇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獨特特色,在客處旅途鄉思無限的情形下,忽見“隔水青山似故鄉”,恰似他鄉遇故知,其邂逅相遇的歡樂和親熱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謂“似”,也只是差似罷了。正由于懷著“無限秋風思”,遂不覺移情于景,覺得對岸青山似曾相識,而覺其“似故鄉”了。而一旦發明“隔水青山似故鄉”之后,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強了對故鄉的懷念?傊,末句所抒寫的雖只是霎時的感到和聯想,卻既有似曾相識的向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慰,甚至還有雖“似故鄉”而終非故鄉的喟嘆。感情內涵相稱龐雜。
假如說,前兩句堪稱“詩中有畫”,那么后兩句卻是畫筆所不能到的詩的意境。畫面上能夠呈現行人遙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卻畫不出行人心中的“無限秋風思”,更無奈畫出懷著無限鄉思的行人面對隔水青山時所引起的聯想和復雜奧妙的思路。
山水畫之所以不能取代山水詩,就在于它缺少抒懷的直接性。這首題詠山水的詩之所以成為詩而非畫,正在于三、四句融鑄了詩人獨特的心坎感觸。其妙處不在于它寫出一種較為廣泛的思惟情感,而在于它寫出了這種思維感情奇特的產生進程,從而轉達出一種特別的生涯況味,耐人含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4568.html
相關閱讀:晚晴 李商隱
夜來熏風起,小麥覆隴黃_全詩賞析
《【雙調】大德歌 夏》譯文注釋_《【雙調】大德歌 夏》點評_關漢
夏詞 智生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