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_全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描寫月亮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出自唐代詩人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賞析
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系。它最初來源于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保。唐代作者已未幾,唯最喜應用這種體格。大概是由于他太精于律,運用這種絕體,能夠因難見巧吧。他最喜聞樂見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山河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魄。這些詩的長處不僅在于寫景活潑,律對精切,而尤其在于能構成一個同一完善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顧,融為一幅完全丹青。

這首詩是杜甫流寓巴蜀時代寫的,詩寫夜泊之景。一開端就捉住江上夜景的特點!叭ト酥粩党摺笔钦f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時寫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畫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是安靜而靜謐的。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沖淡而柔和。桅燈當有紙罩避風,故曰風燈。其時江間并不風,否則江水不會那樣寧靜,月影也不會那樣清楚可接了。一二句仿佛都是寫景,但讀者可能逼真覺得一個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點出“人”字),這就是詩人本人。從“江月”寫到“風燈”,從舟外寫到舟內,由遠及近。而后再寫到江岸,又是由近移遠。因為月照沙岸如雪,沙頭風物隱略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圓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境極為協調;同時又表示出寧靜的景物中有性命的呼吸。這跟平境界的可惡,惟有飽經喪亂的不眠人才干充足領會。

詩句中彌漫著詩人對和平生涯的憧憬和對做作界小生命的酷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力是一脈相通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禁衷心夸獎夜的“靜”美。因為他與天然萬類息息相通,這“靜”與“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安靜幽獨該有多少不同。突然船尾傳來“撥剌”的聲音,使凝神睇視著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

詩的前三句著力描繪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好像破了安謐之境,然而給讀者的實際感觸剛好相反,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襯托的手法,恰當把對峙因素滲透統一的基調,可以強化總的基調。這是詩、畫、音樂都常采取的手段。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色同時又最富于詩意的情景,寫得真切、親熱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伎倆,使舟內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彼此關聯,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心。因此決不是什么“斷錦裂繒”(胡應麟)!袄先ピ娖獪喡c”,從詩題“漫成”可知是詩人一時得心應手之作,這種工致而自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到達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5655.html

相關閱讀: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子夜吳歌?秋歌 李白
玉階怨 李白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譯文注釋_《攤破浣溪沙?病起蕭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