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東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全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描寫風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出自唐代詩人的《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東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賞析
這是一首描述思婦心緒的。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懷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希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持續寫燕草方碧,夫君一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一層表白了思婦之情。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崇高情操。全詩以景寄情,委婉動聽。

有相稱數目的詩作描摹思婦的心理,《春思》是其中有名的一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春”字往往語帶雙關。它既指天然界的春天,又能夠比方青年男女之間的戀情。詩題“春思”之“春”,就包括著這樣兩層意思。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可以視作“興”。詩中的興句普通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起,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風物起興,頗為別致!把嗖萑绫探z”,當是出于思婦的揣想;“秦桑低綠枝”,才是思婦所目擊。把目力達不到的前景和面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畫面上,并且都從思婦一邊寫出,從邏輯上說,好像有點乖礙,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試想:二月季節,桑葉茂盛,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渴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依據本人素常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懂得,猜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定會萌發思歸的動機。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山人》:“天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做作,不著痕跡。詩人奇妙地掌握了思婦龐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景,興兩地相思,把設想與懷憶同眼前真景融會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所以不僅起到了一般興句所能起的襯托感情氛圍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丈夫的誠摯感情跟他們夫妻之間貌合神離的密切關系傳寫出來了,這是正常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這兩句還應用了諧聲雙關!敖z”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干合,加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蘊藉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著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當覺得驚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仿佛違反了個別人的心理,但假如接洽上面的興句細細領會,就會發明,這樣寫對表示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元代蕭士?注李白集曾加以評述道:“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綠也!边@一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奧妙的關聯。詩中看似于理分歧之處,恰是情感最為稠密所在。

舊時俗話說:“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這首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寶貴之處在于遠離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捕獲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運動,表現了她忠于所愛、堅貞不二的高貴情操。蕭士?說:“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正好被他一語道著。從藝術上說,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著無情的春風發話,又好像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實在可托。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利益。

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常見的藝術特點。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不丟臉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入地表現了各種復雜的感情。

從想象中還在發芽的燕草,和由于春天來得比北方早枝葉都已變綠的秦桑,勾起兩地相思之苦,強烈的感觸到在統一時刻里的丈夫的“懷歸”和自己“斷腸”的悲思。而春風在這時刻偏偏把羅帳吹動,讓人怎么還能忍耐得了呢?將少婦的心態描繪的細膩、真切極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6619.html

相關閱讀:《南風歌》譯文注釋_《南風歌》點評_先秦無名的詩詞
浣溪沙?花漸凋疏不耐風 孫光憲
夏日三首?其一 張耒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_全詩賞析
夜深 寒食夜 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