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賞析
這是一首意淡遠的七言絕句。詩的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余”,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氨躺健奔粗干缴那啻渖n綠。詩以發問的形式領起,凸起題旨,喚起讀者的留神,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成心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示出詩人喜悅而自持的神態,造成了輕松高興的氛圍;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多少分神秘的顏色,造成懸念,以誘發讀者考慮的興趣。“心自閑”三個字,既是山用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感到新穎,也不覺得迷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加了變幻波折,有搖曳生姿、令人著迷的魅力。
第二聯“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實在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謎底。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構造,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然遠逝的風景,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向往的美來渲染、來驚嘆。由于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情態,以及末句的討論都吐露出這種情感。“山花如繡頰”誠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按照做作的法令,在榮盛和消失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存在一個獨特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應了詩人熱愛自在、無邪豁達的性情。“碧山”之中這種沒著名利,又不冷清荒漠的環境,充斥著自然、安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畢竟怎么,詩人不明說。只有讀者懂得當時黑暗的現實跟的可憐遭受,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許很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并不完整是抒寫李白超脫事實的安逸心境。詩頂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構成赫然的比較。因此詩在作風上有一種“寓莊于諧”的滋味,不外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巧妙地同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固然只有四句,然而有問、有答,有敘述、有刻畫、有談論,其間轉接輕靈,活躍流暢。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述很形象,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照,蘊意幽深。明代曾說:“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世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讀者懂得這首詩是很有啟示的。詩押平聲韻,采取不拘格律的古絕情勢,顯得純樸天然,悠然舒緩,更有助于轉達出詩的情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8853.html
相關閱讀:恰是江南好景致,落花季節又逢君_全詩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_全詩賞析
村晚 雷震
非常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_全詩賞析
采蓮曲 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