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最近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望遠鏡拍攝到了迄今最為清晰的木星照片。
木星觀測歷史
歐洲南方天文臺簡介:
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縮寫為ESO,簡稱歐南臺)由比利時、瑞典、法國、德國、荷蘭、丹麥、意大利和瑞士8國于1962年合建,現由由13個歐洲國家組成?偛吭O在德國慕尼黑附近的加欣。它是歐洲天文學家合作的國際性機構。主要觀測設施建在位于智利圣地亞哥北600公里處的拉西亞山上,設有15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3.6米反射望遠鏡、3.5米新技術光學望遠鏡、1.52米攝譜望遠鏡、1米測光望遠鏡和1米施密特望遠鏡。研究領域有恒星、星系、星際物質、星系團、類星體、X射線天文學、γ射線天文學、射電天文學和天文儀器與技術方法等。
1962年10月5日,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典五國在巴黎簽署了一份協議,決定共同在南半球建立天文臺,并命名為歐洲南方天文臺。后來陸續有丹麥、芬蘭、意大利、葡萄牙、瑞士、英國、西班牙、捷克共和國加入。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選址工作始于1950年代中期,那時曾向非洲的卡洛沙漠派出考察隊。1960年代中期,歐洲南方天文臺考察了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瑪沙漠,最終選定這里作為臺址。1969年3月25日,歐洲南方天文臺在阿塔卡瑪沙漠南部的拉西拉山正式剪彩。
木星介紹:
木星(mu xing)古稱歲星,是離太陽遠近的第五顆行星,而且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木星(a.k.a. Jove)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眾神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10^27千克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于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根據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第一個發現,也是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許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木衛三是1609年由伽利略通過他自制的望遠鏡發現的,連同木衛一、木衛二、木衛四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其實木衛三是中國戰國時代的天文學家甘德發現的,他著有《歲星經》和《天文星占》兩書,可惜均以失傳。唐朝天文學家瞿曇悉達編著的《開元占經》第二十三卷中有這樣的記載“甘氏曰:單閼之歲,攝提格在卯,歲星在子,與須女、虛、危晨出夕入,其狀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于其側,是謂同盟”。
甘德早在公元前346年發現了木衛三,比伽利略早了將近2000年。
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只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面相當于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云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云的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個類似的組成,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組成中,氫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7960.html
相關閱讀:
英國正在研發火星跳蟲創意
天文學家拍到“吸血鬼”恒星 以吸收伴星物質為食
特殊黑洞釋放強烈噴射流 形成超大熾熱氣體泡
銀河系附近超級雙黑洞:旋轉似中國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