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表面巖石中發現的不同化學組分,揭示了這顆太陽系內側軌道行星曾經存在巨型巖漿海洋
自2011年3月起,NASA的探測器開始收集相關數據,一組科學家負責對X射線熒光光譜數據進行分析,該任務收集到了有關水星表面巖石的組分情況,科學家希望揭開水星到底發生了何種地質過程,導致其表面出現兩種不同組成的巖石。
為此,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創建了兩類巖石,模擬高溫高壓環境下的地質演化過程,通過實驗科學家設想水星上曾經出現巨大的巖漿海洋,在這種環境下可演化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巖石,通過結晶、凝固最后重新由熔巖噴發機制存在于水星表面。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地質學教授蒂莫西·格羅夫介紹:“水星上發生的事件其實是非常驚人的,地殼的年齡很可能超過了40億歲,因此這些巖漿海洋應該存在于非常古老的過去。”
此外,本項研究還暗示了水星存在一個極為混亂的早期演化過程,其中包括大塊天體的撞擊,科學家認為這將填補水星早期歷史的很多空白,為研究水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1526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