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加拿大考古學家解讀恐龍滅絕之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自然傳奇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些加拿大恐龍化石考古學家在對他們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仔細研究后發現:在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就已經奄奄一息了。其原因是溫度下降導致了恐龍對環境的極為不適應。因此,加上隕石撞擊地球終致恐龍一族滅亡。這篇報道立即由著名的《發現》雜志首先刊登了出來

  氣溫下降滅了恐龍許多科學家認為,如果這項研究結果成立的話,那么就可以解釋恐龍為何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時顯得那樣不堪一擊。

  據介紹,加拿大的這些科學家在加拿大的阿爾貝塔發現了一組大型的恐龍化石,而正是這些化石說明了它們死亡年代氣溫的急劇變化,但是這個年代卻離小行星撞擊地球尚有一段時間。這些化石大約是在白堊紀的最后1000萬年前形成的。白堊紀是中生代的第三個紀,延續約6000萬年。

  加拿大皇家迪雷爾博物館的館長、考古學家唐·布林克曼是這次考古發現的領頭人。他表示,在這些化石的周圍環境中有著溫度變化的種種證據:化石周圍的泥土和石頭,泥土中的煤炭形成,還有當時植物生長緩慢和伴隨著的連綿不斷的雨季。這一切證據表明,當時地球正在經歷著溫度急劇下降的劫難。考古學家認為,從發現的種種證據表明,當時的溫度從77華氏度一直下降到了59華氏度,一下子減少了20華氏度之多。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恐龍是一種對溫度變化忍耐力很強的動物,因為它們有著同哺乳動物相似的身體結構。但是令人困惑的是,烏龜和鱷以及其它大型爬行動物也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然而它們卻最終活了下來。

  科學家相信,即使小行星不撞擊地球,恐龍也很有可能會滅絕。

  海嘯加速恐龍滅亡與此同時,《發現》雜志刊登了一則消息,聲稱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引發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巨大海嘯,最終加速了恐龍的滅絕。

  在墨西哥靠近圣·羅薩利奧的海岸峽谷,科學家們發現了大海嘯的證據。那里曾經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候發生過一次巨大的海嘯,從而導致了一次巨大的山體滑坡,而海嘯的形成地正是在大西洋里?茖W家認為,當時海嘯的成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小行星直接撞擊了海洋,另一個就是小行星的沖擊導致海中同時發生了海底峽谷滑坡,從而導致大量的海水涌向海岸,形成海嘯。很多年以來,地理學家們已經知道大西洋的山體滑坡現象的成因是大型的海嘯。“在圣·羅薩利奧,你能夠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你能夠憑借肉眼就可以發現巨大的滑坡現象。而這個現象正巧發生在6500萬年前,也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恐龍滅絕的時代。”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格拉特·維普認為。

  然而,在最新一期《地理》月刊上,兩名美國地理學家——維普和他的同伴地理學家凱斯·布西,發表了一篇最新研究的論文,他們認為太平洋中也曾經發生過巨大的海嘯,只不過太平洋中的“痕跡”不像大西洋中那樣明顯。北大西洋海岸線以外的海水比其他大洋要深許多,這也給研究工作帶來困難。然而,科學家們稱那里的海洋生物是全球海洋生物中種類比較少的,這也是因為海嘯引起的山體滑坡導致它們滅亡的有力證據。

  那次海嘯不僅導致了海洋生物的滅頂之災,陸地上的生物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據歐洲著名生物學家理查德·諾里斯·塔克稱,海嘯讓當時的海平面一下子上升了不少,植物遭到海水的侵襲紛紛死亡,而動物也因為找不到食物而死去。根據科學家的推斷,正是因為小行星引發的大海嘯,加快了恐龍滅絕的速度。

  各式恐龍滅絕學說“小行星撞擊”說。在恐龍滅絕的眾多學說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小行星撞擊”說。1978年,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及兩位原子化學家弗蘭克·阿薩羅和海倫·米歇爾,共同提出了一個有關恐龍滅絕的理論。他們提出:在65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為10千米、重約127000億噸的小行星以每小時10000千米的速度與地球相撞,最初的沖擊波直徑可達400~500千米。

  這個小行星也可能自身氣化,向太空散發出煤氣和水蒸汽,形成體積比小行星大100倍的塵埃。這些氣體和塵埃彌漫于大氣層,使日月無光,天昏地暗,陽光無法穿過大氣層,造成了“核冬天效應”。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恐龍便在劫難逃了。

  與哺乳動物競爭失敗說。有人提出:在白堊紀晚期,有的恐龍體形仍在增大,但腦子并未增大,是一種病態,最后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但也有人指出:動物腦子的大小隨身體大小的2/3次方而變動,因而大型動物與小型動物相比,只需要較小的腦子。但無論如何在神經系統方面,哺乳動物大大超過了恐龍。生殖方式是判斷一個門類的生物是否比較高等的晴雨表。哺乳動物是胎生的,胎兒在母體內生長,比在恐龍蛋內安全、舒適得多。它們用乳汁哺育后代,對幼兒的照顧比較周全,時間也較長。恐龍中雖有慈母龍、跑山龍的親子行為,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父母”下了蛋就聽天由命了。取食方式也是衡量某一類動物是否進步的標志。哺乳動物的取食方式是使用復雜的牙齒,這使哺乳動物在切割、咀嚼食物時比爬行動物恐龍順利得多。很顯然,恐龍在與哺乳類動物的競爭中失敗了。

  食物中毒說。從三迭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吃植物的恐龍主要吃的是蕨類、蘇鐵類、科達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等。到了侏羅紀之末、白堊紀之初,出現了種子包被在果皮之內,即真正有花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大自然中最高等的植物。在白堊紀早期,被子植物僅有20多個科,到了白堊紀晚期已有70多個科,這就大大改變了素食恐龍的食性。蕨類和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雖然都含有濃縮的丹寧酸素,但對大型素食恐龍影響不大。而被子植物含有多種生物堿,生物堿有劇毒,素食性恐龍吃了以后會中毒身亡。吃肉的恐龍失去了捕食對象,也必然死亡。

  溫度高低說。有人提出,恐龍孵卵期的溫度決定孵出來的小恐龍是雌性還是雄性的。這可以從現在鱷類等得到印證。如美洲鱷的蛋在孵化時如果溫度低于300華氏度,孵出來的“幼兒”將都是雌性的;如果溫度達到320華氏度時,就會孵化出雌性和雄性個體;如果溫度在340華氏度以上,孵出來的就全是雄性。假如恐龍也有這樣的生殖機能,一旦溫度偏高偏低,孵出來的將都是雌性或雄性后代。這種性別的不平穩,必然導致恐龍滅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49890.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