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炎熱時期就是距離如今溫室效應最近的先例,而如今的碳排放速度是那時候的10倍。
那一時期被稱作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ETM),當時地球的天然碳大規模排放進了大氣層。(這一事件的起因還不清楚,不過,很可能是火山噴發或甲烷釋放導致的。)額外增加的碳排放導致溫度上升了5℃,同時還出現了旱災、洪災、蟲災和物種滅絕。
新研究對地質沉積物的分析推斷,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初期的碳排放持續了至少4000多年,即每年的碳排放量要額外多出11億噸。如今,化石燃料燃燒和其它人類活動每年要排放100億噸。
Richard Zeebe是夏威夷大學的海洋學家,他所領導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自然地球科學》上。他說,研究結論表明,預測地球未來的變化十分困難。
他說:“這意味著,在如此大量的碳排放情況下,我們無法在歷史上找到類似的狀況。即使我們參照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并假設氣候變暖的速度相對平緩,我們也仍然不知道地球的未來會咋樣。”
5580萬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導致動植物棲息地的劇變,引發了某些物種的快速進化,也致使某些物種滅絕。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海床上的半數單細胞有機體被一掃而光,不過,海面上許多微生物則繁榮起來,擴張了棲息地。比利時魯汶大學的Peter Stassen在對該研究的評論中稱,如今的許多海洋生物可能不會那么走運。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那些有機體或許有時間通過遷徙或進化來適應新環境,但是,今天的現代海洋生物卻沒有這么多時間。
史密森尼學會的化石植物館館長Scott Wing稱,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的碳排放速度一直都是個重要的問題。他在電子郵件中寫道:“快速增加的碳排放量劇烈地改變了大氣層的構成,并使海面酸化,有機體必須來應對這些巨變。”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的碳排放速度究竟是怎么波動的,科學家們也捉摸不準。他們必須依賴海床上地質沉積層來解釋。Zeebe及其同事們利用在新澤西州鉆取的沉積物巖心,分析了這段沉積物樣本中的碳氧同位素模式。
本次對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初期碳排放速率的估測,與賓州州立大學一個團隊2011年的發現很相似。賓州州立大學的團隊對沉積物的分析方法被稱作“年齡模式”;他們基于地球公轉軌道的韻律,分析了一段在挪威鉆取的沉積物巖心。地球公轉軌道的輕微變化,都會引起沉積物中鐵含量的變化。
賓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的帶頭人Lee Kump稱,他很“振奮”,因為這次的新研究與他們團隊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但是,兩篇論文得出的結論都很悲觀。
他說:“兩個結論對社會的教訓都是一樣的。當今世界的碳排放速度與地球歷史上最驚人的全球變暖時期在同一個量級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65025.html
相關閱讀:
令人驚嘆的部落民族:探秘無國籍的海上莫肯人
地球上最冷地方 南極洲東部山脊零下93.2攝氏度
美女子為救瀕臨物種,周末到夜店跳艷舞籌錢
安倍連任內幕無競爭者 14年來首次無投票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