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認為,“渦狀星系”可能正是梵高的靈感來源。在歐洲航天局的這幅圖中,有渦狀顏料,有明亮的色彩,整幅圖看起來就像是梵高的另一幅杰作。
專家認為,本圖與梵高的名作《星夜》的相似度十分驚人。這幅星空圖是根據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數據繪制的。
“普朗克”衛星在太空中主要負責偵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此外,“普朗克”衛星還會探測銀河系及其它星系物質的前景輻射。“渦狀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300萬光年,與銀河系大小相當,直徑約6萬光年。本圖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
歐洲航天局專家介紹說,“在這幅圖中,藍色調讓人聯想到海洋的天堂,而紋理由讓人想起涌動的海浪。”這幅星空圖是根據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所探測到的數據繪制的。“普朗克”衛星在太空中主要負責偵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此外,“普朗克”衛星還會探測銀河系及其它星系物質的前景輻射。
在銀河系中,遍布著大量氣體和塵;旌衔。有時,氣體和塵埃混合物密度會變得越來越大,形成巨型氣體云團,恒星就形成于其中。在這些星際云團中,還有一種至關重要的物質,那就是塵埃。它也會也某種波長發出能夠被“普朗克”衛星探測到的輻射。因此,天文學家就是利用衛星所探測到的數據掌握了更多關于恒星形成搖籃的信息。
在這幅星空圖中,根據顏色深度能夠看得出塵埃輻射的總體密度,根據紋理能夠看得出磁場的大致方向。藍色區與少量的稀薄塵埃相對應,而黃色和紅色區域則與密度更高的氣體塵埃云相對應,氣體塵埃云中包含了大量的塵埃及氣體。圖片中心區的紅色斑塊,則是獵戶座分子云團的一部分。獵戶座分子云團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大型恒星形成區之一,距離太陽僅約1300光年。紅色斑塊中的最突顯區域,就是著名的獵戶座大星云,即M42星云。
在圖片的上半部分,磁場看起來比較規則,幾乎以平行線方式排列。這是根據星系平面磁場進行大規模排列而成的。然而,在獵戶座分子云團區域內,即圖片的中下部,磁場變得不太規則。天文學家認為,在這些云團中觀測到的磁場渦狀結構可能與恒星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強大能量有關。
1889年6月16日到18日,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在一家精神病院仰望夜空,創作出了他最著名的畫作《星夜》。從此,關于其畫作中的“旋渦”的意義,引起了人們永不休止的爭論。許多人認為,這些“旋渦”是梵高當時脆弱心理狀態的延伸和表現。
但是,近來也有藝術家聲稱,這些“旋渦”實際是在描寫宇宙中的星系,梵高可能是受到當時某些宇宙畫作的啟發。上述看法來自于美國著名藝術家及攝影師邁克爾-本森的新書《宇宙圖畫》。本森表示,這可能就是“渦狀星系”的圖像。“渦狀星系”學名為“M51a”星系,由愛爾蘭天文學家威廉-帕森思發現于19世紀中葉。為了觀測夜空,帕森思建造了當時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鏡面直徑達1.8米。利用望遠鏡觀測星系的同時,帕森思還繪制觀測圖。
本森認為,“‘渦狀星系’畫作可能直接促成了《星夜》的出現。這是最著名的描寫夜空的人工繪畫。有可能他是在精神病院的圖書館中看到過“渦狀星系”圖,也有可能是在巴黎看到過。”當時,梵高住在法國南部的一家精神病院中!缎且埂房赡苁窃诿鑼懰高^窗戶仰望夜空時所看到的情景。在梵高此后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旋渦”。至于后來的這些“旋渦”是否受到“渦狀星系”的影響,則無從知曉。
“渦狀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300萬光年,與銀河系大小相當,直徑約6萬光年。有趣的是,這是發現首個擁有旋渦結構的星系。當時,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其它星系都是星云,而不是星系。直到1922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首次證實,我們的銀河系只是宇宙中眾多星系之一。
其實,帕森思的“渦狀星系”圖與梵高的《星夜》之間存在聯系,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說法。英國牛津大學的奧瑪爾-納思姆博士曾經在其著作中談及兩者的關聯。“在梵高的《星夜》中心位置,可以清楚看到‘渦狀星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1363.html
相關閱讀:
科學家提出與外星文明聯系“協議”
撲朔迷離的UFO案例:貴陽空中怪車成謎
收到一個疑似外星人信號-分析確認來自地球
人類起源最新猜想 地球或是外星人關押人類的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