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探訪香港跑馬地墳區:快活谷里的百年墓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自然傳奇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
圖:跑馬地墓園一隅。

圖:香港早期紅星林黛葬于跑馬地的墓園

對華人來說,墓園是陰宅,除了春秋二祭之外,絕不是散步游覽的地方。然而,古老的墓園其實是一道優美的人文風景,一處傳承歷史文化的寶地。而坐落于香港島銅鑼灣旁的跑馬地墳區,是不少熱愛探索香港歷史和城市發展的人的尋寶地帶。

跑馬地的英文名稱是Happy Valley,即快活谷。跑馬地之所以快活,皆因賽馬和賭博帶來的刺激,快樂無比。而與賽馬場只有一條電車路之隔的,就是與馬場歷史一樣悠久的極樂世界─香港市區內最古老的墳場區。

林黛的粉紅色墓碑

沿黃泥涌道的電車路往跑馬地方向走,你會發現,那條繁忙的路邊有一道高墻,背后就是寧靜的墓園,而且不止一個,而是包含了五個不同種族和宗教信仰的墳場。他們分別是歷史最悠久、1845年啟用的紅毛墳場(即香港墳場);1848年啟用的天主教圣彌額爾墳場;1852年建立的祆教墳場(即波斯墳場)、1870年的回教墳場和1888年啟用的印度墳場。由于篇幅有限,這次就介紹其中兩個最有名的墳場。

天主教圣彌額爾墳場可說是全香港最漂亮最有名的墓園。它的名氣不單是因為電影電視劇常來取景,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香港人熟識的名流紳士也葬身于此。入口的一副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就已顯出它的氣度。

天主教墳場建于開埠初期,安葬了許多當年來華的葡萄牙傳教士。墳場內雕欄玉砌、除了繁花處處,還有手工精致的大理石天使和圣人雕塑,可真切感受到逝者在圣母的庇蔭下安息。

墳場內的管理員不時洗刷一些已逾一個世紀、沒有人來拜祭的墓地,以保持它們歷久常新。下葬者除了有傳教士外(包括香港人十分熟悉的香港天主教區胡振中樞機主教),還有不少本地的名流,包括影星林黛。林黛是上世紀60年代紅透華語世界的國語電影演員,代表作包括《貂蟬》、《千嬌百媚》和《江山美人》等。1964年,她在跑馬地寓所內自殺身亡,終年29歲。林黛的死訊震驚全球華人,出殯當天萬人空巷,F在,她那粉紅色的墓碑,依然由四位守護天使守著,而且仍有不少影迷前來憑吊。

古老的“聯合國”墳場

在整個跑馬地墳區之中,只有香港墳場是公共墳場,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最多元化,包含了不同的種族和宗教信仰,而且歷史最悠久。這個始建于開埠之初的墳場,曾數度易名,單是看名字就可看出香港歷史的變遷。最初成立之際,它稱作“基督教墳場”,就可知道基督教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后來又改名為“紅毛墳場”(因早期在此下葬的以洋人居多)和“殖民地墳場”,至上世紀70年代才改為“香港墳場”。

事實上,葬在這里的人,包羅萬象。只要你一踏入墓園內,就可看到不同形狀的十字架墓碑,可見除了天主教徒外,還有東正教、圣公會和基督新教徒,當中還有不少是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在中國陣亡的英軍墓碑。

盡管早期在這里下葬的人確是以洋人為主,但19世紀末葉之后,已陸續有華人下葬,而且都是影響著整個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當中包括香港第一位獲封爵士榮銜的華人、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華人領袖何啟。從前的香港啟德機場,就是以他來命名。

此外,不能不提的還有楊衢云和何東。楊衢云是晚清的革命烈士,是興中會的第一任會長。他在1900年惠州起義失敗后堅持留港,不久被清廷派來的刺客刺殺。楊衢云的好友陳少白和謝纘泰為他的后事奔走,安排他葬于殖民地墳場,墓碑是一截斷了的石柱,象征逝者死于非命。而且因為其革命黨人的身份,碑上未能刻上名字,只能刻上6348的編號,成為了墓園中罕有的無名碑。

何東則是20世紀上半葉香港最有影響力和最富有的紳商。他是歐亞混血兒,雖貌似洋人,但起居生活和談吐衣著,都深受華人文化影響,他長袖善舞,當了英商的買辦而致富,后來更發展貿易、航運、金融和地產事業。由于何東以華人自居,他在華人的政治圈和經濟也很有影響力。1895年戊戌政變失敗后,何東收留了逃難來港的康有為;1922年,他也協助調停了省港大罷工。此外,何東也熱心公益,1911年香港大學成立,他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捐助人。何東于1956年以94歲高齡逝世,本來何東有私人家族墓地,不過他死前受洗成為基督教徒,與元配夫人麥秀英同葬在香港墳場。墳場內有兩個雪白的十字架,墳地四周有鮮花環抱的,就是他們死后的安身之所,后人仍為他們打理得井井有條。

還有很多歷史人物和地位顯赫的人下葬于香港墳場內,包括有參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軍“響尾蛇”號艦長威廉?布羅迪、中國歷史上十分受爭議的鴉片戰爭中英談判翻譯郭士立牧師、中國牙醫先驅關元昌、于1910年發起“剪發不易服”的“香江六老”之一溫清溪;還有太平天國洪秀全的侄子洪春魁,也是長埋在快活谷之中。

跑馬地的墓園就像一個戶外的歷史博物館,那些墓碑的雕刻、墓志銘,甚至是整個墳區的布局,都像訴說著一個城市的成長和經歷。如想深入了解香港墓園的歷史,可參考梁美儀、張燦輝合著的《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以及丁新豹著的《人物與歷史?跑馬地香港墳場初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3145.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