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訊】6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如果我們拍攝到圍繞系外行星運行的衛星的圖像,那么根據它發出的光線所攜帶的化學特征就能判斷是否支持生命存在。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瑪麗安妮·彼得斯(Mary Anne Peters)說:“如果我們能夠直接拍攝到它們,那么就可以獲得它們的光譜,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判定它們大氣層中有哪些種類的分子。”
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之外,我們利用間接方法已經探測到了超過800多顆系外行星。利用的方法是,當一顆行星經過其母星前面的時候就會使母星的光度稍微下降(凌日法)。但是,像地球大小的巖石行星的光譜很難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在系外行星圖像集中,僅僅有4個恒星系統被直接拍攝到。
拍攝系外行星的困難之一是:恒星的亮度很大而行星的亮度很小,因此一顆行星離母星必須足夠遠才能避免被強烈的光芒所淹沒。這樣就意味著,能夠直接拍攝到的行星或在“宜居帶”(habitable zone)之外。而如果一顆行星本身發出的光線足夠強烈而能被直接拍攝到,那么意味著這顆行星是一顆形成不久的熾熱行星,太年輕而不適合生命存在。
宜居帶是指圍繞恒星的一個帶狀區域,處在該區域上的行星足夠溫暖而允許液態水的存在。由于液態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如果一顆行星恰好落在這一范圍內,那么它就被認為有更大的機會擁有生命或至少擁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環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5320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