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非洲野狗:時速44英里
通常來說狗是競速高手,但是非洲野狗要比任何一種犬類都要快,當它們追捕獵物時,最高時速能達到44英里。粗糙的皮毛是非洲野狗特有的體征,它們因速度快而聞名,野外生存的耐力也是它們的成名技。
野狗也是非洲最瀕危的物種之一。過去,野狗的數量接近50萬;而如今,數量只剩寥寥幾千只。它們曾一度遍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那里的叢林和沙漠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人類擴張是非洲野狗數量急劇下降的主因,然而疾病和放牧所導致的獵物減少也是野狗數量銳減的重要原因。
野狗們是集體去尋找食物的“游牧民族”,它們通常集群狩獵,狩獵區域廣。別小看它們的個頭,野狗們能拿下比它們大得多的動物,比如角馬和羚羊。同樣野狗們也能吃比自身體型大好幾倍的獵物。過去,非洲野狗們通常數百只群居,它們同心協力照顧和保護幼崽、老犬。同樣,它們也能在領地里上演追捕獵物的速度與激情。
9.格雷伊獵犬(靈緹):時速45英里
格雷伊獵犬極其瘦高,與其它家犬相比,它驚人的速度使其與眾不同。瘦長的身體在奔跑中顯得輕盈靈動,它們有小小的頭,頎長但強勁有力的四肢。在歐洲和北美,養格雷伊獵犬主要是為了參加賽狗。賽狗雖然流行,但仍飽受爭議。只需兩步,格雷伊就能達到每小時45英里的最高速度,且沖刺時爆發力驚人,他們可以短時間內快速奔跑,但跑完要休息很長一段時間。
格雷伊犬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們已經存在了將近一萬年。格雷伊犬起源于中東,并逐漸傳向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過去,格雷伊犬主要用于狩獵,這逐漸激發了它們出眾的奔跑能力。通常它們的獵物是野兔和狐貍,野兔也跑得飛快。
格雷伊犬注定生來非凡,它們是人類最忠誠的摯友。它們是天生的跑者,需要常規訓練來保持體型。它們是長跑耐力高手,也是人類理想的慢跑伙伴。由于身體脂肪含量低,它們天生怕寒。即使對狗過敏的人,碰到格雷伊犬也很少會出現過敏問題。
8.野兔:時速50英里
雖然野兔(hares)確實與家兔同屬一科,有著類似的外貌,但野兔有著比家兔更加大的體型,在外形上也有諸多不同,耳朵更長,腿部更加粗壯,才能使它們盡可能快速飛奔,時速能達到50英里,彈跳高達10英尺。
不同于家兔,野兔未被馴化,保持著原始的野性。在春天的繁殖期,經常會有野兔相互搏擊;野兔并不像它的同族家兔那樣,在洞穴產育幼崽,而是自己筑巢,野兔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已有自我防御能力。
野兔跑得快是為了從自己的捕食者手中逃離,比如鬣狗、猛禽以及人類。在歐洲和北美,人們會抓野兔用來烹制各色佳肴,有人抓捕野兔,是為了減少野兔帶來的害蟲數量。野兔的大耳朵專門用來遠距離偵聽,能夠偵查到包括人類在內的捕食者的氣息,因此它們很難被逮到。
兔子十分膽小敏感,主要吃素,并且在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存在了上千年。對比兔子如此纖小的身姿,卻有著極致的速度、驚人的彈跳力和強大的野外適應能力,人們往往對這個敏捷的小家伙極為著迷。
7.印度黑羚:時速50英里
印度黑羚屬有角類動物,他們看上去和跳羚長得很像,但雄性黑羚的皮毛是黑色的,而不是像跳羚一樣是紅棕色。黑羚體型輕盈靈活,善于長距離飛速奔跑并越過各類障礙,成年黑羚的平均奔跑時速可達50英里。
黑羚經常需要躲避豺狼鬣狗的捕食,在亞洲豹還未滅絕之前,它們也會捕食黑羚。當黑羚感覺到危險時,整個羚羊群就會開始跳躍并飛速逃離,除了跳躍和奔跑以外,它們還依靠敏銳的視力來觀察和避免危險。
黑羚最早生活在印度次大陸,它們大多數受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保護。黑羚是食草動物,會隨著找尋食物和水源的路線遷移,羚羊群的數目一般是幾十只到上千只,由于黑羚喜愛食草,所以遷移路線會避開灌木叢及樹林。
6.獅子:時速50英里
獅子是非洲大陸的頂級獵食者,人們早已熟知它的兇猛,對它的驚人速度卻知之甚少。獅子捕食各種動物,像斑馬、長頸鹿、牛羚、水牛和大象等等,奔跑起來最快時速可達50英里。
論體型,獅子是僅次于老虎的大型貓科動物,一只雄獅體重可達500磅。近十幾年來人類的獵殺和開發土地,使得獅子數量大量減少,生存空間逐漸減少。盡管在諸多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努力下,非洲沙漠、熱帶大草原和森林里的獅子數量有所增加,但大部分的獅子還是在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內。
獅子是群居型動物,通常結群捕食獵物。雌獅常承擔捕食任務,而雄獅負責保衛獅群免受其他動物攻擊。獅子很善于跟蹤獵物,趁其不備突擊殺死獵物。有時在捕食大型動物時,如大象,獅子也會受到獵物的反攻,甚至被獵物殺死。
5.牛羚:時速50英里
牛羚在遇到危險時,最快時速可以達到50英里。牛羚分為兩種,黑色牛羚和藍色牛羚,他們和奶牛、山羊、羚羊同屬于牛科動物。兩種牛羚都是非洲本土物種,適宜在南部草原地區生活。黑色和藍色牛羚生活在不同的區域,吃不同的食物,可以通過顏色和其觸角的方向來辨別他們。
黑色牛羚遷徙更加頻繁,藍色牛羚數量更多一些。雖然牛羚不斷被動物和人類獵殺,它們的數量卻一直趨于穩定,居高不下。牛羚生活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的津巴布韋。由于人類的過度捕獵,牛羚在非洲大陸馳騁的景象已經不復存在,它們現在只能在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內活動。
在東非地區,大群的藍色牛羚正準備在干濕季節更替時大規模的遷移。它們要遷移到水草肥美的地方,還要在途中避免肉食動物的攻擊。許多牛羚在遷移途中溺死在河水中,或者是淪為獅子、鱷魚或獵豹的盤中餐。牛羚有很多有趣的方法來減少被獵食的機會。大多數牛羚比較強壯且速度極快,理論上講,他們可以單獨或成群結對去攻擊他們的天敵。
4.鴕鳥:時速60英里
盡管不會飛,鴕鳥卻是這個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鳥類。但是,不為人們所知得是,鴕鳥奔跑時的最高時速可達到60英里。在非洲,人們甚至會舉辦騎鴕鳥比賽。鴕鳥可以以60英里/小時的速度跑上半個小時,這是一段非常長的距離了?恐鴱娪辛Φ拇箝L腿和翅膀,他們一步就可以跨3.5米,而且,即使沒有其他動物或者人類的挑釁,它們也經常狂奔不息。
鴕鳥廣泛分布于非洲南部和東部地區。鴕鳥是雜食動物,它們主要吃植物,也吃小型的動物。鴕鳥獲取水分的方式與人類不同,它們能夠從植物體內獲得所需的水分。在旅行過程中,他們每天要消耗超過3KG的植物。提到繁衍后代,單個鴕鳥蛋的重量能達到1.5KG,世界上最大、最顯眼的蛋自然也少不了他們的蹤影。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了鴕鳥蛋、鴕鳥肉和鴕鳥大大的羽毛而獵殺它們。它們的羽毛被用于時尚配飾。過去,這種動物在非洲隨處可見,在南亞的一些地方也可以找到他們的蹤影。然而,現在鴕鳥數量銳減。
3.跳羚:時速60英里
和叉角羚一樣,敏銳的感官使得跳羚十分機警。一旦受刺激,跳羚奔跑時的速度可以達到60英里每小時。這也使得他們成為這個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哺乳動物。跳羚因其可以騰空起跳達到9英尺而得名。
除了它們強大的跳躍能力,人們也可以通過他們臉上和肚子上柔軟的白色皮毛辨認出跳羚來。跳羚身體的其他部位是明亮的棕紅色。跳羚體態輕盈,體重僅有60至100磅,一般來說,跳羚以植物為主食。在炎熱的夏天,它們主要吃草,到了干燥的冬季,它們則需要尋找矮灌木叢。
跳羚可以實現騰空跳躍13英尺的壯舉。屈體、繃緊四肢、頭抵地,起跳、落地,跳羚不斷重復著這一系列的動作。
無休止的狩獵行為持續到19世紀末期,使得跳羚幾近滅絕,但是,還好它們數量重新開始增長了。人們一直致力于保護著跳羚的種群數量,因此,對于跳羚來說,現在并不存在長期威脅他們生存的因素。
2.叉角羚:時速100英里
叉角羚是北美地區奔跑速度最快的陸地動物,跑起來時速可達60公里到100公里不等。第一次在北美發現并識別出這種動物的,是劉易斯和克拉克的探險隊。正是憑借跑步優勢,叉角羚們能夠躲開美洲獅還有狼這些天敵的追捕。盡管獵豹奔跑速度是世界第一,但其耐力遠不如叉角羚。叉角羚視覺敏銳,能看到數千米以外的物體。其敦實的體形、細長的四肢都適于奔跑,發達的心肺和氣管有利于吸收大量氧氣,能保證他們能長時間奔跑。同時,蹄子下面的軟墊如減震器一般起保護作用,避免運動受傷。此外叉角羚的骨架十分輕盈,運動靈活,體表的毛發也不多,這樣在奔跑時就不會大量出汗消耗能量。叉角羚卓越的奔跑能力與生俱來,它們的彈跳能力也十分驚人,尤其身處巨大壓力時。
叉角羚生活在寬闊的草原和荒漠地帶,海拔多在900-2400米之間。主要以草、灌木、仙人掌為食。叉角羚生性好奇,喜歡靠近一些沒有明顯威脅特征的新東西。獵人常常利用這一點,靜坐一處揮動白手帕,來引誘隱藏的叉角羚現身。
1.獵豹:時速112英里
獵豹以珍貴的皮毛、美麗的斑點和行動極其敏捷而聞名,是目前世界上奔跑最快的陸地動物,從起跑到時速112公里僅需幾秒鐘。然而獵豹的最高時速,通常只能維持在400到500米之間。獵豹速度如此之快和長期追捕瞪羚、羚羊這些獵物有關。
獵豹常常只是悄悄地跟在獵物后面,一旦前面的獵物發現它們的天敵就開始逃命狂奔。這時,獵豹迅速行動起來進行捕捉。由于獵豹敏捷的彈跳能力和快速奔跑能力,獵物們往往只能束手就擒。不過當它們奔跑一段距離后,體溫悔快速升高,必須停下來一段時間散掉身上的熱量,恢復體力。如果天氣過熱或者海拔過高,再進行這種極速運動追捕獵物就相當危險了。
經過數萬年時間的積累,獵豹不斷適應環境,逐漸成為地球上運動最快的陸地動物。強有力的心臟、超大的肺、遒勁有力的動脈系統可以吸收大量氧氣,為高速運動提供能量。此外,獵豹體型細長、姿態優美、動作靈活,擁有較大的鼻孔和鼻腔,細長的尾巴充滿肌肉,如同船舵,能夠維持身體平衡,同時厚實硬挺的肉掌近似胎紋,在快速奔跑中幫助它們急轉彎。總之,獵豹各項生理特征,似乎都是為其成為陸地上奔跑最快的動物而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63785.html
相關閱讀:
新疆牧民撿到兩只罕見雪豹誤當貓養
廣州花都現“食人魚”近親屬外來入侵物種
海洋動物藝術照美哭網絡 攝影師巧思引熱議
滇池捕獲神秘水生物 揭開震驚媒體的滇池水怪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