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原先的操作系統界面并非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圖形化界面”,而主要是文本界面,這一情況直到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1984年推出了Macintosh操作系統后才得以改變。近年來,用戶界面又迎來了數次飛躍,其中包括如今智能手機中所普遍采用的觸摸界面、諸如Siri采用的語音界面和Xbox Kinect體感設備搭載的手勢界面。當然,以上這些界面大多還處于自己發展的早期階段。
但無論如何,這些不同風格用戶界面的出現還是為我們展示了有關下一代用戶界面的大致雛形。日前,美國科技媒體就為我們盤點了“未來操作系統界面將具備的八大特性”,具體內容如下:
1、手勢界面手勢界面
在2002年上映的科幻影片《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利用手勢完成電腦系統操作的畫面。該片主演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佩戴上極具未來感的電子手套后便可以輕松在自己的電腦上完成圖片、視頻和數據處理等操作。據悉,這一操作系統的概念由Oblong公司首席科學家約翰-昂德科佛(John Underkoffler)設計而成,而他同時也是該片的技術顧問。
在10年前,這樣的技術的確頗具未來感,甚至有些不切實際,但現在恐怕早已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目前,諸如Wii、Kinect等設備都已經具備了類似的手勢控制功能。
應該說,手勢控制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因為其在傳統的二維操作空間上新增了一根Z軸,因而許多此前很難實現的功能都將成為現實。昂德科佛相信,電影《少數派報告》中的手勢控制有望在未來五年成為現實。
2、腦控制
腦控制
當人們在進行思考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電子信號,而這些電子信號完全可以被設計用于處理某些特定工作。
美國加州舊金山的神經科技公司Emotiv Lifescience聯合創始人兼總裁譚黎就率領自己的團隊開發出了可以讓使用者戴上之后,只需起心動念便可以操控眼前電腦的神經頭盔(neuroheadset)。就目前而言,該技術還處于開發早期階段,尚不具備進行商業化推廣的條件。但是,光是想想我們未來有可能通過“意念”關閉家里的電燈或者電器就足以讓我們興奮不已。
3、可彎曲OLED顯示界面
如果你認為智能手機的觸摸屏反映不夠靈敏的話,可彎曲OLED顯示界面或許將十分適合你。所謂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稱為有機電激光顯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 OELD)。
OLED顯示技術具有自發光、可彎曲的特性,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且OLED顯示屏幕可視角度極大。
可彎曲OLED顯示界面
如果這項技術在日后投入實用的話,用戶可以通過彎曲OLED 顯示屏幕的方法來放大、縮小圖片,或者通過折疊一腳的方式來完成提高音量等操作。在將這一技術同智能手機結合后,人們在冬天戴手套使用智能手機觸摸屏的煩惱將一掃而光。
4、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如果熟悉這一科技概念的話,你或許已經在諸如Wikitude和Drodishooting這些應用中體驗過了增強現實技術。就目前而言,將這一技術運用的最為成熟的產品還是備受期待的谷歌眼鏡。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事實上,有關增強現實的應用范圍還遠遠不止于此。比如,當我們在國外看到一塊外語指示牌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技術將對應的翻譯投射出來。當然,增強現實技術也可以結合投影將畫面實時顯示在當前環境內。據悉,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日前就結合增強現實技術打造出了一個可以利用手勢進行控制的次世代用戶界面原型。
5、語音用戶界面
在語音用戶界面方面,我們最熟悉不過的產品便是蘋果的Siri語音助理服務,該服務基于語音識別系統利用自然語言用戶界面幫助用戶完成部分特定任務。然而,你同樣可以在諸如谷歌眼鏡這些產品中看到語音用戶界面的影子,因為谷歌眼鏡需要用戶首先說出“Ok,Glass”來激活自己的任務系統。
語音用戶界面
但是,這一語音用戶界面目前還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缺乏語音識別準確性。不過考慮到目前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以及普及率,解決這一問題恐怕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6、可視化用戶界面(Tangible User Interface)
可視化用戶界面指的是結合了物理使用環境和數字工具的用戶界面,微軟此前開發的PixelSense便是這一技術的最佳體現。簡單來說,PixelSense就是一個由微軟所開發,結合了硬件與軟件的新技術,用戶可以直接用手或聲音對屏幕作出指令,而無需依賴鼠標與鍵盤的幫助。
可視化用戶界面(Tangible User Interface)
在最新款的PixelSense中,微軟聯手和三星聯手打造出了交互顯示解決方案“SUR40”。SUR40內置了可以感應用戶觸摸的感應器,而非攝像頭。
而且,該系統還可以根據大小和形狀識別放在屏幕上方的物體,甚至是其自帶的電子標簽。比如,如果我們將智能手機放在SUR40上的話,SUR40的部分屏幕便會被用于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手機中的圖片。
7、可穿戴計算技術
同這個名字一樣,所謂可穿戴計算技術指的就是可以被用戶佩戴在身上的科技設備,它可以是手套、眼鏡,甚至可以是一件高科技打造的衣服。但無論可穿戴設備的具體表現形式幾何,他們內置用戶界面的一個關鍵特性就是解放用戶雙手,并且不會對其正;顒釉斐捎绊。在這一方面,索尼已經在今年早些時候發布了基于Android操作系統的智能手表,該裝置可以通過藍牙同用戶智能手機展開互聯,并在接收到新推送消息的時候通知用戶。而且,同其他所有智能手機一樣,用戶也同樣可以為索尼的智能手表下載、安裝應用。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可穿戴計算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在這一領域的不斷發展,我們相信會在未來看到更多微型芯片和智能技術的問世,而這些技術則將大力推進可穿戴計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8、感應器網絡用戶界面(Sensor Network User Interface)
圖中這張圖片所舉的例子就很好的展示了三個彩色LCD屏幕小裝置在內置了感應器、紅外線和加速儀如何進行互動的場景,而這也是所謂“感應器網絡用戶界面”最常見的情景。事實上,用戶甚至還可以通過搖晃、傾斜和碰撞這三個小裝置的方法來看到不同的互動效果。
感應器網絡用戶界面(Sensor Network User Interface)應該說,相對于其他用戶界面,感應器網絡用戶界面是一個顯得更為“擁擠”的操作界面,因為這一模式通常需要用戶跨設備、屏幕進行控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64899.html
相關閱讀:
日媒推2014年十大猜想-中日首腦能否會談列其中
時空旅行成真?量子世界時間竟能倒流
德國科學家在深海發現四眼怪魚 擁有360度視覺
人類首次登月驚曝內幕:圓珠筆救了宇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