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野外的倭黑猩猩
倭黑猩猩的交流
靈長類動物語言也很復雜
英國BBC報道,野生倭黑猩猩會在一系列不同的背景里使用單一高音調的叫聲,這展示了它們的交流具有靈活性,而后者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這是英國和瑞士心理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的結論。
倭黑猩猩與黑猩猩一樣是人類近親,但它們在野外的交流卻鮮被研究。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新發現將語境自由的聲音叫聲的發展推后至人類與倭黑猩猩共同祖先時,大約是600萬至1000萬年前。這項研究被發表在期刊PeerJ上。
聲音類似嬰兒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認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包括倭黑猩猩與黑猩猩在內的大猿類,只能夠通過與特定情緒狀態相關的叫聲進行交流,例如驚慌時的尖叫,進攻時的狂叫。
在多個背景里使用單個聲音信號——被稱為“功能性靈活性”——被認為是人類能力,且是我們在早期進化而成的。例如三到四個月的嬰兒被發現能夠在一系列不同的場景里使用尖叫聲和咆哮聲,無論他們是否開心、痛苦還是中立。這些,以及其它噪聲很明顯是與特定情緒相關,例如哭泣和大笑。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薩娜‧克雷(Zanna Clay)博士在剛果共和國研究倭黑猩猩時注意到他們也存在相似的現象。除了常見的尖叫、狂叫、喘息聲和咕噥聲,她還在各個地方聽到一種特殊的吱吱聲或者“嗶嗶聲”。
“它看上去非常靈活,” 克雷博士說道。“基本上來說在每個你可以想像倭黑猩猩或可能經歷的情景里,它們都會發出嗶嗶聲。所以我們收集了很多不同情景里嗶嗶聲的錄音。”
與瑞士納沙泰爾大學的同事密切合作,克雷博士發現在不同積極或者中立場景里使用的嗶嗶聲——例如進食和行走——從聲學角度看幾乎是相同的,正如她所懷疑的。
這非常重要,這意味著嗶嗶聲的“意義”部分是由所處場景決定的——無論是按順序發出的其它叫聲,還是倭黑猩猩正在做的其它事情。“嗶嗶聲本身并沒有與一種意義密切相關。” 克雷博士解釋道。
所以這種“結構性靈活性”——曾被認為是人類語言建構單元之一——并不獨特,事實上它出現在人類家族樹的好幾個分支里。“我們具備這種靈活的信息傳遞可能是一種更古老的能力,并非只出現在人類血系里。” 克雷博士說道。
推理的能力
西蒙·湯森德(Simon Townsend)在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動物交流的進化。他在對這些研究進行評論時表示,他非常贊同這項發現與有關靈長類“語言”復雜性的擴展觀點相符合——而倭黑猩猩是這個領域被忽略的物種。“在野外接觸這些動物并不容易。。。這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它與其它日益增多的證據共同表明靈長類動物的確具備控制能力,這與動物受限于自身情緒狀態的普遍觀點相違背。”
湯森德博士還從理解這些嗶嗶聲的角度,指出了這其中蘊含的有關倭黑猩猩認知能力的含義。“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似乎具有非常好的實際推理能力——它們會使用這些能力來區分叫聲的不同含義。”這與人類在確定單詞“bow”的意義是打結還是武器時所使用的能力是相同的。“這項研究表明可能存在相似的東西,因為在積極場景里產生的嗶嗶聲與在中性場景里產生的嗶嗶聲幾乎一樣。因此,由于接受者無法使用聲學結構來確定具體意義,它們只能使用其他線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724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