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英國牛津的圣約翰大學舉辦了年度巨型動物會議。這次會議為有關專家、動物學家、考古學家和科學家們提供了討論這些巨型怪獸的滅亡對人類現在的生活方式有何影響的機會。
英國環境學家和作家喬治-蒙比特(George Monbiot)直言不諱的表達了他認為人類才是大滅絕事件幕后真兇的觀點,這一理論被稱為“過度捕殺假說”。他認為人類到達并在各個大陸生存繁衍與很多巨型動物物種的廣泛滅絕之間存在直接關聯。“在直立人——可能是我們能夠識別的最早人類祖先——出現在非洲時,整個大陸生活著大量巨型生物。當時有好幾個大象物種,還有劍齒動物、獵貓科動物和巨型土狼。” 蒙比特說道。
雖然很多人認為人類世的開始——我們生活并影響整個世界的時期——發生在工業革命時期,但蒙比特認為它發生的更早,“大約在200萬年前”。除了人類的到來與巨型動物的終極滅絕之間的關聯,蒙比特還表示“直立人具有好幾種特征使得他們戰無不勝:智力、合作性、在各種環境里靈活應變就地取材的能力、任何動物都無法做到的遠距離拋射武器——也就是遠距離作戰的能力。”這可能趕走了巨型捕食者并導致食草動物的滅絕。
然而,考古學家一直在挑戰“過度捕殺假說”。 在今年1月發表的一篇研究里,哥倫比亞的研究學者發現了氣候的變化,而非人類作用,直接導致這些物種滅絕的證據。有的研究人員認為在已知的36個滅絕物種里,只有2個,也即猛犸象和乳齒象,表現出被獵捕的跡象,包括骨骼和身體上的切痕。其它研究人員注意到這些動物滅絕的時間和上一次冰河世紀結束時氣候的顯著變化之間的聯系。
為了研究這些理論,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的考古學家馬修-布朗熱(Matthew Boulanger)和里-萊曼(R. Lee Lyman)調查了北美地區的東北部。他們對巨型動物化石和該地區古印度安人的樣本進行了碳同位素年齡測定,以確定大多數巨型動物在人類到來以前已經幾乎滅絕——這強烈暗示著人類與這些動物的滅絕幾乎毫無關聯。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該地區存在兩個所謂的巨型動物衰退點。第一次衰退大約發生在14100年前,也就是人類到達該地區之前,但動物的數量在之后500年中得到了恢復;第二次衰退大約發生在12700年前,那時候古印第安人已經來到該地區。人類和巨型動物共同生活了1000年直到這些動物最終滅絕,在此期間動物數量一致在銳減。
在人類到達之前,90%的東北巨型動物已經消失,在人類動物共存期間,研究人員并未在動物骨骼上發現人類獵捕的證據。第二次衰退期與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簡稱YD)時間相符——這段寒冷期之后迎來了溫暖的全新世,也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時期。這導致研究作者總結稱氣候才是導致大規模滅絕的主要原因,盡管他們的發現只適用于北美的東北地區,但在其它地區發現相似的趨勢也并非不可能。
然而,蒙比特對此并不信服。“在化石記錄里很容易檢測到大規模破壞的證據:在其中一層里發現了大量骨骼,而下一層卻毫無痕跡。擁有基本工藝、人口密度較低的人類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隨著人類數量的增長和殺戮速率的加快,你可以預期人類定居后——大約是14000年前——巨型怪獸可能只能再存活1000年。”
其它與會者則更傾向于兩種理論的結合,他們認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都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只是影響程度不同。英國?巳卮髮W的路易斯-巴特利特(Lewis Bartlett)將整個世界劃分成14個不同的區,從南美到塔斯馬尼亞島和新西蘭。他描繪了80000年間巨型動物的數量并標記了動物的滅絕。在此基礎上他添加了氣候變化和人類的出現因素。“通過對所有最終滅絕的巨型動物進行隨機采樣,我們建立了這些數據的上萬個子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明確的解決存在的不確定性。”
巴特利特和他的研究小組隨機采樣了幾百個樣本以創造不同的數據集,然后對這些數據集進行上百次建模,從而檢查不確定性程度。他們發現在小型島嶼上,滅絕的不確定性激增然后逐漸減少;而在次大陸上的滅絕的周期更漫長。在他的模型里,大約1/4至1/3的滅絕都是純粹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然而,更大部分歸因于人類活動—人類才是動物滅絕的主要“貢獻者”,而較為溫和的動物數量減少則是氣候和人類的共同作用。在歐洲,考慮到這片大陸的大小,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到達后20000年動物滅絕程度有所提高。在此之后,他們又發現了一個滅絕波峰,這次則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在各大群島,例如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和馬達加斯加島,人類活動是唯一的起因。人類的到來幾乎解釋了“所有”的滅絕。巴特利特總結說道:“我們的研究強烈暗示了人類在這場滅絕中所起的作用,全球分析的結果表明無法排除人類是大滅絕主要貢獻者的可能性。相似的,氣候也是重要的因素,它也警示了我們,在任何生態系統里進行這種分析都應該發現氣候所造成的影響。任何沒有發現這種聯系的研究都讓我不禁生疑。”
“我們能夠消除的是人類的相對重要性,實現這一點的基礎是人類比氣候更能夠幫助我們預測這些大滅絕發生的地點,即使兩者都具有指示性。”
英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艾德里安-利斯特(Adrian Lister) 教授補充表示,能夠剔除人類因素是因為“生活在非洲和東南亞的大型動物已經學會警惕人類并不惜一切代價躲避人類。然而,我認為氣候變化在美洲和澳大利亞地區可能起著主要的影響,動物已經因棲息地的丟失和其他氣候相關的問題而銳減,人類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過去的10年間,利斯特教授一直在利用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研究這一問題。盡管他已經研究了一系列動物,但他在這次會議上主要講述了多毛猛犸象的滅亡。他的研究將作為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5月23日開始的《猛犸象:冰河世紀的巨獸》展出的一部分。和哥倫比亞的研究學者一樣,利斯特教授也發現了多毛猛犸象數量的減少和增加與氣候的變化相匹配。“如果我們將兩者結合起來會發現,氣候和植被的變化的確導致14000年至4000年前多毛猛犸象數量的減少,也就是那時猛犸象幾乎滅絕。猛犸象數量的改變和收縮與植被的變化的確存在聯系,雖然很難確定前者的種群結構,但也并非不可行。我們可以認為猛犸象數量的銳減可能是植被和氣候變化所致,但潛在的人類因素則導致其最終滅絕。”
“然而我從這些數據里并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人類活動,當然更不可能是人口的分布密度,是導致猛犸象消失的原因。真正的兇手是氣候變化,除非人類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忽然過度獵殺猛犸象?脊艛祿凳敬藭r的人類很可能是以馬和牛為食,并非巨型動物,此外這些數據也沒有暗示那時歐洲猛犸象的消失與人類活動有任何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5511.html
相關閱讀: